育儿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现在有很多新晋的年轻爸爸妈妈对于如何育儿手足无措,要交给婆婆带自己又放心不下。如果自己带,那又怎么去带呢?要注意什么?特别是孩子一出现什么状况的话那真的是心急如焚,想不到第一时间的最好解决方案。那么下面小编就为了大家带来一系列的育儿期间突发的各种情况,相信对你有用!
1、儿童肛裂的日常家庭护理方法
温盐水浴:往浴盆或浴缸里珈入的9食用盐或小苏打,坐浴或者泡浴,每次20分钟,每天2次,温盐水浴可以起到净你1周和促进肛裂愈合的作用,
类固醇药膏:如果肛门刺激症状明显,可以使用1%氢化可的松软膏巛非处方),促进皮肤愈合
高纤维饮食:1岁以上的儿童,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
2、孩子出现以下症状是示肠套叠:
大便呈果酱色腹泻期间突然腹痛,腹部可摸到包块伴频繁呕吐,面色苍白,精神状态差婴幼谈然出现阵发性哭闹。
3、肠痉挛是种一过性的正常生理现象大约40%的婴儿都会出现肠痉挛肠痉挛一般从婴儿2~4周开始,在3~4个月的时候自然缓解,肠痉挛通常发生在傍晚,宝宝会不停地哭闹,但只要宝宝白天和其他时间一切如常正常吃喝拉撒睡就没关系,随着孩子长大就会好,家长们不用太紧张
4、孩子出现以下症状提示手足口病
发热、流口水、拒绝吃东西、嘴巴痛、喉咙痛、口腔、手、脚、肛周有红色疱疹或斑丘疹。
5、99.7%的手足口病可自愈,不需特殊治疗手足口病没有大部分家长想的那么严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绝大部分都是轻症病例,可以自愈,也就是会自己好,只有0.3%的重症病例也就是说…个孩子里面只有3个可能出现并发症,有并发症需住院台疗,如果是轻症,那么孩子只需要隔离休养、对症处理就可以,家长只需做好该做的护理,顺应病程发展,孩子多会自行恢复健康。
6、体温高不一定代表病情严重
孩子发热时提问升高是因为免疫系统在工作,只要孩子精好,即使体温高问题也不大,孩子的精神状态比体温更能反映病情轻重,家长不用因体温的升降而过于紧张
7、孩子发热时出现以下情况要及时就医
异常安静,精神萎靡
不吃不喝,不哭不动
8、单纯发热不会烧傻孩子
单纯的普通发热并不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损伤,更不会把孩子烧傻”,只有持续以上的高热才可能造成大脑的损伤。
9、孩子发热时要积极散热
发热孩子内热量大,通过多穿多包来”发汗”只会让孩子更加不适,甚至导致脱水,此时家长应适当减少孩子的衣物,帮助孩子散热。
10、这样服退热药,退热安全有效
发热伴明显不适,低于38.5C也可服药
6个月以下使用退热药需咨询医生
6个月以上若无明显不适,可先观察,出现不适在服药
11、孩子热性惊厥时千万不要这样做
掐孩子的人中
将手指`毛巾、勺子等塞入孩3的口腔中
大力摇晃或紧紧抱住孩子
12、孩子热性惊丽页时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惊厥超过15分钟;惊撅伴有嘭寸性的呕吐,就是呕吐物喷得很远,这一定要注意,往往是孩子颅脑压力过高引起的。
孩子惊厥后,出现神志不正常的情况,如昏睡不醒,或者醒后神志不清甚至不认识爸爸妈妈,一次惊厥以后再次惊厥。
13、抗生素的使用宜忌
一感冒发热就使用抗生素
过于抵触抗生素,大小疾病坚决不用
没有使用指征时不要强求医生使用抗生素,有使用指征时,必须暗示按量按疗程服用
14、咳嗽长时间不愈需就医
普通咳嗽通常持续1~3周,若孩子咳嗽超过4周,即使精神状态良好,咳嗽也可能另有病因,需要就医查明。
15、以下症状表明孩子咳嗽严重需及时就医
呼吸频率明显加快
呼吸节律改变,如两吸·乎
呼吸时出现三凹征,鼻翼有扇动
咳嗽时嘴唇周围发甘
16、以下症状提示孩子可能患过敏性咳嗽
咳嗽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进入某环境后咳嗽明显加重
咳嗽但不伴有发热,精神好
17、长期规范吸入激素是控制哮喘最有效的方式
目前只有通过长期规范的吸入激素哮喘才能被有效控制,长期规范使用激素对孩子的健康影响很小,等到哮喘发作时才采取措施干预,治疗效果差,且可能会导致孩子气道受员。
18、孩子呕吐时出现以下情况及时就医
频繁呕吐且喷射性呕吐
伴有发热头痛、精神差、神志改变等
伴有眼眶凹陷、口唇及皮肤干燥、弹性差、泪液和尿量减少
19、孩子腹泻时出现以下情况及时就医:
皮肤弹性变差,四肢冰凉
精神状态差,活动少,少尿或无尿等
20、这样做帮助孩子改善便秘
保证足量膳食纤维的摄入,保证适量饮水,增加孩子活动量,鼓励多进行恰当运动
必要时候可在一生指导下食用软化大便的药物,合理进行排便训练,不要强迫孩子排便
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
3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
3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了解自己的孩子身心发展水平,要用心观察孩子,多与孩子做积极、有效的游戏与沟通,参考专家的建议,做好家园配合,有利于孩子终身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