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大,洪水肆虐、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特别是此次凶险的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促使大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改造自然的能力。
这场疫情无情地告诫我们,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否则将严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我们应当牢记:人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而中国道家学说所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今提倡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
——编者按
作者简介:
张起云,山西黎城人。历任黎城县文联主席、文化局长等职。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名誉主席等。
早期作品以戏曲、影视文学见长,其中戏曲电视剧《喜期将临》获全国黄河二等奖,《情满深山》《赵老笨》《漳河弯弯》《红杏泪》《琦凤公主》《哭哭笑笑》等十余部作品分别获省市剧本创作奖。并且常有文学评论、诗词、小品、报告文学等见于诸报刊。40岁以后开始研究老子《道德经》,躬笔于斯。年出版《老子自然论》,该书对《道德经》哲学作了新的注解,且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值得专家、学者一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就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听起来很玄乎,诸多专家给出的解释中也多是“太极、阴阳、八卦”等术语。
张起云老师则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第一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
生:生化变易。
道:即宇宙万物生化变易的永恒法则。
我们首先应当肯定:天体的诞生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它是自然法则所生成的必然产物。如果,我们不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讨论问题,而是像一些假说家那样,把宇宙的生成设置在一种偶然条件的基础上去进行讨论,笔者认为那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宇宙生化的必然性。在这种必然性的基础上,去讨论其生化程序: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的物理性。
众所共识,宇宙间一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形态变易。其形态不外乎三种,即固态、液态、气态。人称物质三态。
老子是把物质三态总分为两态而论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固态、液态,谓之“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气态”谓之“无”。
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对物质生化变易的直观论述。比如水,在直观中为“有”。当它蒸发为气,升腾在空中,在直观中变易为“无”。其实,它只是改变了存在的形态而已。
因物质具有不灭的性质。所以,宇宙中无论何种物质,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发生了任何形态变易,它无不以看得见的“有”和看不见的“无”两种形态存在于宇宙之中。
这是我们讨论宇宙生化的基本前提。即:宇宙间一切物质的生灭是在物质不灭的情况下所发生的“有”“无”形态变易。
天体不是永恒的,它和人一样要走过生、老、病、死的路。我们所看到的陨星在宇宙空间燃烧、风化的事实就是确凿的例证。我们的地球、太阳、月亮,最终也要走上崩裂、燃烧、风化的路。
当宇宙中所有的天体全部毁灭后,宇宙间是什么样子?我们完全可以按今天的“存在”,推断出必然的结果:即整个宇宙中全部是气态物质的“酝集”。不会有第二种可能。正是老子在第十四章中所描述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这就是“道生一”的“一”。即天体全部毁灭之后的“混而为一”;也是天体未诞生之前的“混而为一”。一切物质都以“无”的形态酝集于宇宙中。
一生二
“混而为一”的气态物质在宇宙中的酝集,等于把多种化学元素混装在一个容器里。这样,一个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事实必然发生。那就是,宇宙间多种气态物质的酝集要发生化学反应。
按人生百年、十月怀胎的比例计算,如果天体的寿命可达一百亿年,那么,它的生化过程至少需一亿年。这是个漫长的生化过程,或言化学反应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的反应初始,有它的反应中期,也有我们无法想象的最终所形成的燃烧、爆炸、冷冻等可怕的局面。
那是宇宙空间里的化学反应,不是实验室里的镁棒和氢、氧燃烧实验。是若干亿公里长、宽、厚的燃烧体在燃烧、爆炸、冷冻。
据今天太阳燃烧气仍然有一百多万度的事实推测,当初的燃烧温度可达几百万度,甚至更高。据月亮背阳面负二百度的事实推测,当初的低温可负几百度,甚至负千度。
这样,“混而为一”的“一”就自然而然地生化为冷、热(阴、阳)两种物性。无论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发生何种奇特的现象,产生何种形态的物质,但都在冷、热(阴、阳)两种物性的范畴之内。故而曰:“一生二”。二者,阴阳也。
何谓“阴阳”?“阴阳”最早指太阳晒到和晒不到的地方。太阳晒到的地方为“阳”,太阳晒不到的地方为“阴”。《易》产生之后,“阴阳”就衍变为好多事物的属性代称。比如:火、热、男、雄性为阳,水、冷、女、雌性为阴。老子的“万物负阴抱阳”是广义的。但是,为了方便叙述,本章中所说的“阴阳”仅指冷(相对低温)与热(相对高温)而言。而且本章中所说的高温、低温都是相对而言,为简便起见,在叙述中不再说“相对”二字。
二生三
前述可知“道生一,一生二”是宇宙间天体生化的必然结果。即:天体全部毁灭后必然以气态酝集在宇宙间,而多元素的气态物质经过长期酝集必然发生化学反应,而反应的结果必然使宇宙间的物质形成冷热(阴、阳)两种物性。
在阴阳(冷、热)二者形成之后,一个自然原理就产生了,那就是阴阳两者具有着自然的冲合力。
这种自然冲合力,就是宇宙间一切天体运行的自然动力,也是一切天体诞生、运转、老化、毁灭的自然变易力。
寒冷的冬天,我们把门窗打开,低温向屋内冲,屋内的相对高温向屋外冲。
谁叫它们冲?它们自己要冲。
为什么要冲?因为屋内有阳(高温)的存在,屋外的阴就要向阳冲合。同理,屋内的阳要向屋外的阴(低温)冲合。
如果屋内外的温度相等,没有冷、热(阴、阳)之分,两者形成同性,则不会产生冲合力。就这样简单,谁都不曾注意的自然原理就是宇宙万物的生化原理。
阴阳(冷热)就象女男、雌雄一样,异性有着相互的吸引力。但这种吸引不是吸尘器那样的吸力,而是异性之间的亲向力。我们说某位女性十分漂亮,对男性有吸引力,不是女性像吸尘器那样把男性吸过去,而是男性自己对女性产生了一种向往力,他自己想去亲近女性。
阴阳(冷热)两者正是这种向着异性的自然冲合力。
当“道生一、一生二”之后,宇宙间原本的气态酝集,经过化学反应产生了燃烧、冷冻等现象,随之固态、液态物质也凝变、产生出来。这时,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形成阴阳(冷热)两种物性。于是,一定区域内的阴阳(冷热)两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冲合在一起,形成大小不同的众多的天体。
寒冷的冬季,我们把门窗打开,屋内外的阴阳两者会迅速自然冲合。须知,屋内外的温差仅几十度。而在宇宙空间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冷热温差要高达几百万度。
所以,阴阳自然冲合力之大和冲合速度之快,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众多的天体会在转眼间诞生。
“三”者为众,故而曰:“二生三”即阴阳两者诞生了众多的天体。
“二生三”之后,宇宙间不再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的状态了。由于固态、液态物质的凝变与产生,宇宙空间的气体清晰起来,其清晰度应当说要远超当今的状况。
三生万物
“三”指众多的天体。“万物”指大千世界的所有存在。即大千世界中的植物、动物等等,由宇宙间众多的天体诞生。当然,地球上的植物、动物也由众多天体而生。
我们分明生在地球上,为什么说是众多天体而生呢?因为,宇宙间万物——当然包括所有的天体在内,都发生着“冲气”辐射的作用。
万物负阴抱阳
万物负阴抱阳,是说宇宙间一切存在都具有阴阳亲和的性质。天体是冷热(阴阳)亲和,人是女男(阴阳)亲和,动物是雌雄(阴阳)亲和。无一可超越这个自然定规。
至于人和动物的阴阳亲和,不言而喻。但天体如何负阴抱阳?我们则须举例说明。
比如地球:其内是高温岩浆,其表是低温物质。由于阴阳的自然冲合作用,地壳外的低温在向着地壳内高温岩浆冲合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向着地壳内的作用力。
这样,地表的低温物质就会紧紧地把地壳抱住,阴阳两者形成一个亲密无间的“负阴抱阳”的一元体。
假如说,地球不是“负阴抱阳”的整体,而地壳内外全是高温岩浆,那样,它则和地球环境空间的低温(阴)发生亲和,高温岩浆就会四分五裂地朝环境空间的低温冲合,即形成自我崩裂。
这和把一块正在燃烧的火红的煤块突然放在冷水中一样,它马上就崩裂、破碎。
假如说,地球内外都是低温物质。那样,它则与太阳的光热发生亲和而冲向光热,同样形成崩裂、破碎。
“万物负阴抱阳”的“阴阳”是广义的,具体到生命的个体,即指生命体由雌雄(阴阳)相合而成。或者我们也可以用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现象解释:
比如男女相抱在一起,是由于男女都具有向异性的亲合力。而两个男性或两个女性抱在一起则会产生排斥力。
冲气以为和
“冲气”是形象思维表述方式,是指宇宙间的万物都发生着像“冲气”那样的作用。万物在这种不休止的阴阳的冲气作用下,则会使物质最小单元的性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也因为我也因为你的混和而不可分割的状态。
正如庄子《齐物论》所言:“彼出于是,是也因彼,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种彼是难以分割的状态是自然原本,所以,圣人(老子)只好照着天的原本说。
量子理论指出:“我们无法把世界分成独立存在的最小单元,我们深入物质的内部时,自然界并不是呈现为相互分离的‘基本建筑材料’,而是表现为各部分组成整体的各种关系的网络。”
相对论认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原子的相对性质,我们无法理解它们的性质,也不理解它们的相互作用。只有理解所有其它粒子的性质,才能真正理解一种粒子的性质。”
宇宙学最新发现指出:“我们日常的条件是无法离开宇宙中遥远的部分而存在的。如果脱离了遥远的部分。那么,我们关于空间和几何的概念也就完全错了。我们日常经验,甚至在最小的细节上都是与宇宙的大尺度性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至于根本不可以设想这两者的分离。”
现代物理学家玻尔和海森伯等人在印度、中国、日本讲课时,接触了东方文化,当时他们就注意到东方文化与原子物理学的平行性。
海森伯说:“东方传统中的哲学思想与量子力学的哲学本质有着某种确定性的联系性。”
玻尔说:“为了原子理论的教程作一类比……(我必须转向)这一方法问题,如来佛与老子这样一些思想家早就遇到了这类问题,就是在存在这幕壮观的戏剧中,如何使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的身份能够协调起来。”(见《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
综于上述,可见现代物理学虽认识了存在界一切存在的内部性质是互助作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致使这种关系形成的原因却未曾找到。
老子的“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不但写明了宇宙间一切物质的微观性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和状态,而且,告诉我们这种混和的性质是在阴阳亲合的自然作用下,通过冲气辐射的形式使之形成的。
这说明早在两千年前,中国的老子就超越了现代物理学对存在界认识。
对此,我们可总结如下:
1.宇宙由看得见的“有”与看不见的“无”组成一元体。因此,宇宙间的一切存在都是互相作用的。存在界的每一最小个体都与宇宙整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由于宇宙间的阴阳两者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所以,宇宙间一切存在都发生着分秒不停的阴阳自然冲合作用。在这种自然冲合作用下存在界的微观性质则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致诘的混和状态。
3.阴阳自然冲合的作用力是宇宙间一切天体运行的自然动力,也是一切天体构体诞生和崩裂毁灭的自然动力。生亦阴阳,死亦阴阳,生死同因。
道生化了宇宙的混而为一,
混而为一生化了阴阳两者,
阴阳两者生化了众多的天体,
众多的天体生化了万物。
万物以阴阳亲合的自然法则,
通过“冲气”的形式,形成了“和”的性质。
阴阳冲力论(摘录)
天体为什么运转?为什么毁灭?这是个至关重要的论题。因为我们生存在天体——地球上,不知道它的维生原理,就难免做一些违背自然法则的事,这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存亡。
因此说,“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不仅是本章之重,也是《道德经》之重。这就是笔者专题立论的原因。
由于,阴阳二者的自然冲合作用不仅存在于地球上,它会一理贯通宇宙。在整个宇宙中,只要天体与天体之间,或者空间与空间的区域之间形成温度差别,那么,阴(低温)阳(高温)就会产生自然冲合作用,这种作用力就会推动着天体和空间气态物质形成运动。
阴阳冲合力是宇宙中的自然动力。阴阳二者的温差愈大,冲合力则愈大,冲合速度则愈快;阴阳二者的温差愈小,冲合力则愈小,冲合速度则愈慢。当二者没有温度差别时,则形成没有阴阳之别的同性,并产生同性斥力。
所谓阴阳平衡,是指地壳内外阴阳两者在自然冲合作用下的作用的平衡。
也就是说,地壳外的低温虽不停地向地壳内冲射,但它无力把岩浆冷凝为岩石,岩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形态。而地壳内的高温虽不停地朝地壳外冲射,但它也无力把海水烧沸、把山石化为岩浆。山石、海水同样保持了原有的形态。
地球地壳内外阴阳,在互相冲合的自然作用下,谁也不曾把谁改变,阴还是阴,阳还是阳。阴阳二者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性质。谓之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地球维其“生存”的关键所在。失去了阴阳平衡,地球则会崩裂、毁灭。
所以,阴阳平衡与否,是关系地球存亡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人类存亡的大问题。
但目前,由于人类对地球能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地球的环境温度在不断提高。这样,地壳外低温冲射力就小了,冲射速度也慢了。地壳内的高温岩浆在得不到充分降温的情况下,就会升温膨胀,就形成了地震和火山喷发。
照人类目前对地球能源的燃烧速度,以及地球地壳和环境温度的升高速度估算:在短短的几百年内,地球则会因地壳内岩浆升温致使地壳软化、变形,形成海陆变迁。人类的末日就到了。
有人认为太阳的真正热量来自于内部: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着氢弹释放能量的聚变反应。
如果说太阳的热能出自内部,那么,为什么太阳表体的温度只有度左右,而离开太阳二万公里的日冕温度却高达多万度?为什么愈是往外温度愈高?
笔者认为,此理论让人疑点重重,仅能作为猜想。
下面,仍以阴阳冲合的自然原理对太阳的结构进行剖析:
老子曰:“万物负阴抱阳。”这在明白地告诉我们:其内属阳,其外必阴;其外属阳,其内必阴。
假如我们对地球毫不了解,有人指着南北极的冰山说,下面是火,而且是度的高温岩浆,人们绝不会相信。我说太阳的内部是冰,同样有人不敢相信,这和不敢相信地球的冰山下是火一样。
其实略一思索,你就知道太阳内部的温度一定很低。因为,如果太阳内外都是高温,它则会四分五裂地冲向宇宙空间的低温,它就毁灭了。人类还想安享太阳能?
地球有地壳。地壳是高温岩浆与地表低温相接处遇冷而凝固的结果。而太阳呢?同样也会形成阳壳,因为它外部的岩浆与内部的低温接触时,也会凝固。这样就自然而然地使内外阴阳形成一个基本的分离层。于是,内外阴阳在自然冲合的作用下,形成阴阳变易,从而保持了太阳内外阴阳物质形态的基本稳定性。
以地球和太阳为例,对天体的老化、毁灭进行分析:
地球老化的过程,是地表逐渐升温,地球水减少的过程。太阳老化的过程是阳表逐渐降温,光热逐渐减弱的过程。
地表的逐渐升温,太阳光热的逐渐减弱,则致使地球、太阳之间的阴阳冲合力逐渐变小。阴阳冲合力的变小,则致使地球绕日和自转速度变慢。
天人一理,它们就像一对恋人,度过青春的热恋和年轻时的相爱之后,慢慢走向衰老,男女双方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和爱恋。老了,走不动了。死了。变易为“无”的形态。
于是,又一次履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自然生化、毁灭程序。周而复始。
天地尚如此,而况人乎?
人作为地表低温物体的组成部分,分秒不停地履行着向着地壳低温和微量元素的冲气辐射。而且,还要被网络在环境物质互相冲气辐射的网络之中,石头都被风化,人怎么能不老呢?三四十岁后,人体的吸收能力和再生能力则逐渐低于自身的冲气辐射能力。于是老了,走不动了。死了。烂了。变易为“无”,天人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