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繁华的大唐天宝元年(年),久未涉足仕途的诗人李白,意外地收到了唐玄宗的诏令,召他入宫觐见。
这一纸诏令,如同春风拂过湖面,激起千层涟漪。十数年的期盼与等待,如今终于盼到了结果,42岁的李白欣喜若狂,挥毫泼墨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
诗中最后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如同一把烈火,燃烧在每个人的心中,道出了李白的豪情壮志,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后世很多人都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句话作为自己身处人生低谷时的振奋之语。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李白的豁达乐观背后,隐藏着他那绝大多数人生岁月的深沉与内敛。他的生活并非如世人想象的那般潇洒随性、自由不羁。他的人生道路,其实充满了曲折与坎坷。。
在写《南陵别儿童入京》之前,李白是个无缘科举,屡遭排挤,十数年光阴白白蹉跎的落魄中年,饱受妻子日日讥讽的他因为一事无成,甚至连辩解的资格都没有。
这也就是为什么李白会在诗中留下那句“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的原因。李白坚信自己会是大唐的朱买臣,位列庙堂,拜将封侯只是时间的问题。
李白的身世也是一个谜,有人说他是西凉太祖李暠的九世孙,有人说他出自李唐王室李建成或李元吉的一脉,还有人说诗仙李白只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
其实,李白是否为皇族血脉不重要,多少帝王将相早已风吹云散,而李白的诗却还在代代传唱。
传说,某一年,李隆基召见了一个渤海国使臣,使臣向唐朝递上了国书。
打开国书后,满朝文武全都愣住了,因为国书上写的都是番邦文字,大家根本看不懂。既然看不懂,更谈不上回复了。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想到了李白,于是,李白一下子成了唯一能够指望的英雄。
当李白赶来救场的时候,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李隆基在七宝床前招待他吃饭,还亲手为他调羹。酒足饭饱后,李白才边打嗝边起身干活。
据说,李白的外语属于专八水平,拿到国书当场就给口译出来了。
渤海国国书上的内容很无礼,李白当即表示,有他在,同样没问题!自己可以提供全流程服务——当场回书反驳,只是得满足他一个小条件:
需由宰相杨国忠替他磨墨,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这时候,李隆基也顾不得要求合不合理,立刻给杨国忠、高力士使了个眼色,还愣着干什么?走你!
于是,李白凭借他的才华在朝堂上演绎了一场无拘无束的戏码。这或许是一个缺乏实际证据的传说,但它却一直被人们热议和传颂。
显然,文人墨客们将自己的自负与浪漫赋予了李白的形象,使之成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传奇。
诗仙的出生伴随着谜团,诗仙的死也伴随着谜团,关于李白的死,有三种说法。
一说是病重而死,一说是醉酒后死去,还有说李白在江上饮酒,喝醉后想去捉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溺死。
虽然第三种说法听起来最荒诞不羁,但很多人更愿意相信这种“水中捉月”的提法。
因为,在众人眼里,李白本就是一个仙人,他是上天派到凡间的使者,应该带着浪漫的情怀回到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