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鄙视链五花八门,在“英语”这一项里,中式英语——Chinglish向来处在比较“基层”的位置。
而最近,上海的两位民警就让这种“中西合璧”的英语派上了用场,解了一位德国留学生的燃眉之急。
之后,民警小哥哥也挺敞亮,毫不避讳把自己英语评价为“Chinglish”。
中式英语的语法和措辞都不太禁琢磨,但架不住欧美——尤其是英语国家的人见得多,因此即便表述不太地道,老外也能通过大脑的“纠错”功能,听出个所以然。
语言最大的,也是最基本的功能便是沟通。照此来看,作为一种交流工具,Chinglish还算差强人意。
01学英语见好就收?别信这种幻觉
既然母语国家的人那么能“纠错”,我们何不对自己好一点,别那么“处女座”,追求表述的精准和优雅了呢?
如果这样想,我们就陷入了一个叫做“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bias)”的逻辑误区。
Survivorshipbiasisthelogicalerrorofconcentratingonthepeopleorthingsthatmadeitpastsomeselectionprocessandoverlookingthosethatdidnot,typicallybecauseoftheirlackofvisibility.幸存者偏差系一种逻辑错误,指人们会把注意力放在经过某些筛选的人和事物上,而那些没有经过筛选的会被忽视。这种错误通常由观测的不充分造成。
说白了,就是“死人不会说话”,或者,赔钱的苦主不会晒自己的“致富经”。
“读书无用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些教育水平不高的成功人士,给许多人留下了“上学不如早下海”的直观印象;而大家或许不知,在混得好的人当中,大多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这些“低分高能”的成功者,仅是冰山一角,多数和他们学历等高的人,都很难像他们那样风光。
这个理论同样在英语的学习上同样适用。
两位民警的Chinglish那么“好用”,是因为当时情况紧急,且不需要太好的英语水平。一旦脱离这个条件,进入到需要频繁使用英语的环境,用中式英语达成沟通目标的难度就会飙升,“幸存率”也随之陡然下降。
例如在应对托福、雅思、GRE的时候,英语表述能力不过硬的考生,大多数是没法通过考试,或进入理想的大学的。而这些常见的“糗事”,自然不会有太高的传播价值去见诸新闻报道和案例分享,让我们大多数人得知。
可见,对英语学习抱有一个精益求精的态度,想把英语讲好、讲地道,是正确的选择,绝非画蛇添足。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如何把我们的英语打磨出光彩?
新航道的“岭南教侠”——覃奇观老师,为我们带来一波良心推荐。
(对,我的姓读“琴”,不读“谭”)
02寓英语于文化,打造英语学习的“独享moment”
最近,覃老师和新航道的中外同仁一起,听着“action”、“cut”的喊声,盯着高瓦数聚光灯下的镜头,度过了繁忙的一个月。
骨干教师加班加点、精心录制的这一套视频,便是覃奇观老师这波推荐的主角——“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课堂”。
“大课堂”计划推出12季,每季都以《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基础级)为蓝本,涵盖其中的六大主题,包含每个主题的6个故事,而每个故事又包含6小节课......
好吧,介绍到这里,我们脑中最先浮现的或许是这个...
不过,在久经教坛一线沙场的覃老师看来,这个神奇“套娃”实际上是一个既有干货,又有特色,而且还有趣味的的英语学习宝藏!
下面,我们就来直观地看一下,
覃老师为我们推荐它的4大理由
外教全情诵读,帮你练就漂亮语音语调
结合教学经验,覃老师发现,语音语调是中国学生英语的一块短板。要命的是,这个短板恰巧还是口语和听力的基石。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单词的错误发音深植在脑中,那么在做听力和口语表述的时候,学生必定会面临理解和表达上的阻碍;另外,即便语音语调再正确,脱口的东西却平淡如水,这种情况也会使学生在考官那里失去高光,与高分无缘。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课堂”则给了我们摆脱这个问题的机会: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戏剧专家——斯明诚老师,发挥了他的极大天分和热情,不光为学习者用英文全情诵读中国故事、传授大家诵读的技巧,还跨文化地讲述外国人眼中的一桩桩中国美谈。
沉浸在这个老外声情并茂的内容中,语音语调的精髓技巧,将会被我们潜移默化地吸收,正所谓“润物细无声”。
每个故事都是优质的口语+写作素材
自从“讲好中国故事”成为英语教学的要务之一,传统文化元素在高考英语作文的存在感逐年增强;而在近几年的雅思口语考试中,考生的答题思路也有了“流水线”的趋势......覃老师对此很是挠头:中国学生口语和写作的“素材荒”,已经初现端倪。
“中国故事大讲堂”的精彩选题则让他眼前一亮。课程选取的每一个中国故事,都是大家最为熟悉的文化经典或时代热点,历久弥新;课程教授的纯正英文表述,更是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寓英语于文化,让学习者补充文化知识的同时,学到正宗的英文说法。今后,无论是做在高考和A2key/B1Preliminary的考场上,还是面对雅思口语考官,大家都能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
中教带你逐句精读,夯实基础!
汉语和英语,彼此身处不同的语系,语法结构更是不尽相同。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眼中,英语语法既是个基本功,也是个不好上手的苦差事。
覃老师认为,“语法千万条,方法第一条”,如果学生学习的方式不到位,老师教授的方向不准确,再多的努力也终归是徒劳。他比较认可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在“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课堂”当中都有体现。
最了解中文语言思维的中教老师,将带领学生逐句精读故事的选段,伴随耳熟能详的中国故事,结合上下文语境,带领大家记忆单词、短语以及句式,并了解它们在文中的实际用法。
中英同步,提升批判性思维
除了提升英语水平、扩充了话题素材,我们还能否有一些其他收获呢。覃老师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课堂”的第六节课,都会先后由中教和外教老师,进行故事升华,将故事中的寓意和情节,同当代的思想和处世哲学,以及时下的热点事件进行广角度链接,为学习者提供大量优质的观点作为参考,帮助学习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这一方面的成长,不仅可以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受用,运用在各种的考试活动中,同样能为我们的表现增色不少,让考官看在千篇一律的的答案中,发现与众不同的“有趣灵魂”。
覃老师的推荐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想切实掌握好英语,避开“幸存者误区”、脚踏实地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