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战士的独白,生命的礼赞,值得

第一名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119/s3lzxl1.html
这本书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其大名早就如雷贯耳了。从上中学的时候,就在语文课上不断有考试题问:海明威的代表作是什么?美国励志小说中最典型的硬汉形象圣地亚哥出自哪部作品?然而机会就是这样一位躲猫猫的高手,对于我这样一个理工男,真的就20年也没有捉到它。还是儿子扭转了这一局面。学校要求读《老人与海》,我便预先读了,准备指导儿子写读后感。常规的感受就不写了,网上一查一大堆。我读本书感受到的,有两点:1、圣地亚哥堪称是一名优秀的战士。2、除了圣地亚哥老人,作者还要表达他对其他生命的礼赞。从其他读后感中,我们反反复复的读到圣地亚哥的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可贵精神。“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句话是当之无愧的全书的核心句。我觉得圣地亚哥老人已经超越了一个普通捕鱼老人的精神境界。首先,坚持目标永不言败。这正是一名军人的信条。尤其在抵抗侵略的战争中,可以被杀死,不可以被打败。无论条件有多差,都一直会坚持战斗。老人先是连续84天没捕到鱼,试问现在人能忍受84天没有任何收获吗?老人在与鲨鱼的斗争中,先用鱼叉,鱼叉没了用短刀,刀刃折了用棍棒打,棍子折了用断茬刺。从老人的战斗精神中,读者您是否回想起一幅熟悉的画面?对了,就是狼牙山五壮士,子弹打光了用手榴弹,手榴弹炸光了用石头砸,石头扔光了宁可跳崖英勇就义也不向敌人投降。没有对茫茫无际的大海的一点点恐惧,没有对能否安全返航的担忧,没有对接二连三鲨鱼袭击的气馁,只有视死如归的战士能做到这样的心态。其次,身处逆境毫无抱怨,积极面对,合理处置。这也是军人的一种素质。只要有了确定的任务目标,不管条件是否具备,都要尽一切努力去达成,并且在过程中使用科学的方法手段。老人不止一次地想过,如果孩子在帮把手该有多好,如果带了食盐有多好,如果带了磨刀石多好……然而他最终想的却是:“眼下可不是想你什么东西没有带的时候,想想你用手头现有的东西能做什么事儿吧”。而在处理问题时,老人也从来不感情用事,他的思维一直非常冷静和敏锐,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吃东西补充能量,什么时候该打个盹恢复体力,什么时候不能睡觉(大鱼不稳定的时候,如果不用身体缓冲拉力,钓索很可能会崩断),如何让左手的抽筋恢复正常,如何让右手的割伤不至于感染。虽然回到岸上时老人已经浑身是伤,但是全书中关于疼痛的描写,都是一带而过,而老人对伤痛的态度则是:“疼痛对一条汉子来说,算不上什么”,相反,老人却一再的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这种冷静处置临危不乱的素质,多么像特种兵野外求生时候的从容不迫!作者海明威本人也是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他也是一名勇敢的战士,在一战的战场上历练过,负伤过。所以才能写出圣地亚哥这样一位战士一般的捕鱼老人。为什么作者本人最终选择了使用猎枪自杀呢?私认为这才是一名战士结束生命应有的方式。还记得李云龙吗?委曲求全不是他能做得出来的事情,生命尾声的枪响,是他一生刚正不阿的戎马生涯末尾一个最有力的惊叹号。再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的保尔柯察金,也是走向了这一步,只不过他的手指最后没有扣动扳机。“一个真正的军人最好的结局,就是在最后一场战争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巴顿将军这句话这代表了一名战士所追求的最光荣的归宿。除了老人之外,那条执着求生的大马林鱼,还有那前赴后继的鲨鱼,那孤单飞行捕食的海鸟,无一不是跟大自然抗争的勇士。那条顽强的大马林鱼,它的耐力和毅力,完全不在老人之下,它是拖着小船游了两天啊!这两天可是在全无进食,持续高强度运动中进行的。而那几条鲨鱼,更是不容易:“鲨鱼放开了咬住的鱼,身子朝下溜,临死时还把咬下的肉吞了下去”,这看似是对鲨鱼贪婪的描写,却映射出多么顽强的求生力!而曾经停在老人船头的那只海鸟,独自飞了不止多少海里,只为在无数次俯冲捕鱼失败之后能成功的捕到一条鱼,生存下去。故事中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伟大的,值得赞颂的。桑地亚哥的经历可以说是极限的,超乎寻常的,但是他对于结果的态度却出奇的平淡。说实话我读完全书之后最为钦佩的,便是这份平淡。相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桑地亚哥显得更加成熟。试问,如果保尔柯察金的小说最后遭到拒绝(这种事也并不少见),他会怎样呢?真的可能就失望了自杀了。而圣地亚哥老人却能坦然面对失败,既不灰心丧气,又不抱怨命运不公。让人不禁想起《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滕子京。当今时代,人们缺少的正式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物质丰富了,生活条件改善了,科技发达了,但是人的精神反而不及过去那样坚韧顽强了。尤其是我们的下一代,更加娇生惯养,家长不让孩子受一点点苦难。在这种背景下,只有多读一些像《老人与海》这样的名著,才能多少唤醒一些内心深处的顽强拼搏的生命力。海明威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每一句话和每一个段落都要尽量写得简洁。据说海明威经常站着写作,为的就是让语言简洁(毕竟谁也不会用一个不舒服的姿势废话连篇喋喋不休)。这一点从他的《老人与海》的语言中也能看得出来。全书中找不到什么可以删减的内容,而语言也都是短句为主,没有逻辑复杂的长句子。这样的写作风格尤其适合我们当代人阅读,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时间紧张少有的一点读书时间,还有可能是在地铁上、公交车上,根本不可能静下心来全身心地去分析句子逻辑。而逻辑简单、语言简洁则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和不很安静的环境进行阅读。所以,这种行文风格,也是我们当代写作人应该学习和采用的。另外,海明威还遵循一个冰山原则,只描述事物的八分之一,也就是仅仅把环境、事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描述出来,对主题无用或者帮助不大的就不写。比如对于其他渔夫、其他渔船就基本上没有花笔墨。读者您有没有感到,书中的环境和情节非常简练?一个临海的小镇,一位老人,一个孩子,一条小船,一条大鱼,一群鲨鱼,一副骨架。就这么多东西。但是这些元素却把一个人生命中的社会背景、理想、运气、机会、困难、失败、命运选择等这些生活要素全都映射出来了。所以这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它要展现的其实是一个人跟自己内心斗争的历程!《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都是海明威比较有名的作品。大家有兴趣可以多读一读,看看其他作品中,是不是也塑造了永不言败的战士?


转载请注明:http://www.swatery.com/glcx/119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