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写作理论冰山理论,他认为作家通过笔端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只有八分之一,剩下的八分之七的内容应该隐藏在文字背后,需要读者调动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才能感受到。遵循这一创作理论,海明威形成了独有的文字简洁而意蕴深长的写作风格。他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正是在人物的简单的对话中,暗藏了涌动的深厚情感。《桥边的老人》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在战争中,所有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一幸免。这篇小说聚焦于战争中平凡的小人物——桥边的一位老人,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悲悯。下面,我将从叙述方式、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错位三个方面探讨解析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01“零度叙事”让感情冷静而克制所谓的“零度叙事”,指的是作者客观描写,而不显露自己的立场和情感。《桥边的老人》首段介绍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代结局。整篇小说采用的是“零度叙事”,叙述非常客观。这是在法西斯战火笼罩下的一座浮桥,逃难的人们正在过桥,一位老人坐在桥边。“我”是侦察的士兵,在“我”侦察敌情之后回到原处时,与老人发生了一系列的对话。从对话中我们知道,老人的家乡已经沦陷在法西斯的炮火中,而他太老了,逃到这里已经走不动了,他没有赶上去安全地区的卡车,他唯一挂念的便是他家里的动物们,在与“我”的对话中反复提及。一位战斗在前线的战士和一位逃难的老人,他们的心灵饱受战争的创伤,肯定有极其复杂的情感。但是遵循“冰山原则”的海明威,并没有让他笔下的人物林嫂似的述说自己的不幸,也没有深刻地剖析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而是用“显示”的叙述手法冷静客观地“显示”人物之间的对话。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的运用让情感的表达更为克制。“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让我只能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如老人的感受只能靠读者推测。小说隐藏了“我”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描写,只有对眼前事物的再现和直接转述式的对话,一切景物的象征意义,一切情节的内涵全都蕴藏在客观的叙述中。02细节描写之中闪耀着情感的光芒虽然小说的叙述是冷静而克制的,只表现了作者想要表现的八分之一的内容,但我们可以从细节之中,窥见作者隐藏的情感。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我”眼里看到的老人提到故乡便微笑了,故乡让他暂时忘记了眼前危险的处境和被迫逃难的艰辛,这个细节表明老人对故乡的热爱。而呆在故乡照顾动物直到逼不得已才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老人对故乡、对动物的不舍。离开自己热爱的故乡,离开毫无抵抗之力的自己视为亲人的动物们,老人的心里想必非常的痛苦、悲伤和无奈。但对话中的老人没有痛哭、没有呼喊,反而微笑了,反而很平静地叙述,但愈是平静,愈是微笑就愈是让人心酸。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可见动物在老人心中是如同亲人般的存在。而则“我”注视着大车,这是可以带着老人去安全地区的卡车,我对卡车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watery.com/glcx/1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