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个热帖:怎么判断一位女求职者的月工资在元以下?
某公司的市场总监,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经验之谈”(见附图内容)。
笔者看后,有点激动与感慨,有时候你所看到的,并非就是事物的全部真相;你所了解的,不过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
01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其实,了解一个人,并不容易。
因为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甚至隐藏很深的一面。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难以搬动。很多时候我们口口相传的那个人,可能并不是真实的他。
《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有一句话说得好:“你永远不可能真的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
让子弹飞一会儿吧,不要太快下结论。
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写过:“一个人对于别人的看法,有一半是荒唐的。这种看法完全出于一个人自己的个人动机。”
一个人最大的恶意,就是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别人,在未知全貌之前就肆意评论。
不少人都听过这个故事:
一对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夫妇,只要哪顿饭有鱼,妻子都会把鱼头夹到丈夫的碗里。有一次,丈夫实在受不了了,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吃鱼的时候你都把鱼头给我。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想告诉你,我不爱吃鱼头。”
妻子愣住了,原来丈夫并不爱吃鱼头,只因为自己爱吃鱼头,所以她也由己推人,以为丈夫也必定爱吃,因此,这么多年来,她始终把自己最爱吃的鱼头夹到丈夫的饭碗里。
显然是这位妻子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了丈夫身上,认为自己喜欢的丈夫必定也喜欢,自己讨厌的丈夫必定也讨厌,以致使关于“爱吃鱼头”的误会持续了几十年。
02
心理学上,有一种“投射效应”:
指人常常出现一种错觉,习惯以自己内心的所想、所见为标准,以此来分析和判断他人,并以为对方也是这样。
成语“疑邻盗斧”,说的也是这么一回事。
因为怀疑邻居偷了自己的斧头,所以邻居的一举一动都像小偷,但是最后却发现,斧头根本没丢,也是典型的投射。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别人,我们才能认识到真实的自己。
某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关于投射效应的实验:他问参加实验的80名学生有谁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学校里来回走动,结果有48名学生表示愿意,而且他们还认为大部分学生都是愿意背的。
而那些不愿意背牌子的学生则普遍认为一定只有很少的学生愿意背牌子,由此可见他们都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了别的学生身上。
03
世界的规范扎根于人心之间,我们的欲念时刻左右着生活的模样。有人说美好如天堂,有人说沉沦如炼狱。智者眼中的世界充溢着慈悲,离群索居者的眼中尽是索然无味,高尚者看到高尚,魔鬼看到魔鬼。世界如我所见,亦如你所见。
我们也要学会客观地审视人和事。客观看待人和事是一种很高的智慧,我们至少要学会分清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
投射作用是任何人都会遇到的,只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及他人,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和习惯,不断消除认知偏差,自然就能正确地“识人”,能够平衡自己的交际,然后放心地与其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