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产地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与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神农本草经》载:“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本草集经集注》指出:“诸药所生,皆有境界”。还列出40多味药材的最佳生境。《新修本草》亦载:“离其土,则质同而效异”。《本草纲目》云:“性从地变,质与物迁”。这些传统理念都充分说明产地与药材质量的相关性。
我国土地辽阔,同种药材会因产地不同(土壤、气候、光照、降雨、水质、生态环境的各异)引起药材质量上的差异。
防风的干燥根,产于东北及内蒙古,引种到南方后,其药材常分枝,且木化程度增高,与原有的性状特征相差很大;葛根因产地不同成分变化幅度较大(5~6倍),葛根素的含量1.04%~7.88%;不同产地的甘草,其甘草酸甘含量1.16%~6.11%,相差5倍之多。这直接影响中药质量的可控性,也会导致临床疗效的差异。
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规范化种植中药材,在建立种植基地时一定要选择该药材生长最适宜的地域。
二、中药材产地加工
中药材采收后,除少数要求鲜用外,如生姜、鲜鱼腥草、鲜石斛等,要经过产地加工,其目的如下:
1.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位,保证药材的纯净度。
2.按《中国药典》规定进行加工或修制,使药材尽快灭活,干燥,保证药材质量。对需要鲜用的药材进行保鲜处理,防止霉烂、变质。常用鲜药有生姜、鲜鱼腥草、鲜石斛等。
3.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或刺激性,保证用药安全。有的药材毒性很大,通过浸、漂、蒸、煮等加工方法可以降低毒性,如附子等。
有的药材表面有大量的毛状物,如不清除,服用时可能刺激口腔和咽喉粘膜,引起发炎或咳嗽,如狗脊、枇杷叶等。
4.有利于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化。通过加工分等,对药材制定等级规格标准化,有利于药材的国内外交流与贸易。
5.有利于包装、运输与储藏。经过产地加工,应使药材性状复合商品要求,色泽好,香气散失少,有效成分含量高,水分含量适度。纯净度高,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用药安全。
三、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1、拣、洗
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但具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洗,如薄荷、细辛、木香等。鲜用药材洗后晾干,进行保鲜处理。
2、切片
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有的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如大黄、鸡血藤、木瓜。但对具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易氧化的则不宜切成薄片干燥,如当归川芎等。
3、蒸、煮、烫
含姜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宜干燥,需先经蒸、煮或烫的处理,则易干燥,同时使一些药材中的酶失去活力,不致分解药材的有效成分。
但加热时间的长短不等,视药材的性质而定,如天麻、红参蒸而透心,白芍煮至透心,太子参至沸水中略烫。
4、搓揉
有些药材在干燥过程中皮、肉易分离而使药材质地松泡,在干燥过程中要时时搓揉,使皮、肉贴紧,达到雨润、饱满、柔软或半透明等目的。如玉竹、党参、三七等。
5、发汗
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断续、茯苓等。
6、干燥
除少数药材,如石斛、鱼腥草、地黄、益母草等,有时要求鲜用外,大多数药材经加工后均应及时干燥。干燥的目的是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储藏。
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药材质优效佳,这一概念源于生产和中医临床实践,数千年来被无数的中医临床实践所证实,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道地药材是源于古代的一项辨别优质中药材质量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标准,也是中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
通常认为:“道地药材就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区域内所产的药材,并且生产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加工方法,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
对“道地”的解释大致有两种。一是:“道地”亦作“地道”,本指各地特产,后来演变成货真价实、质优可靠的代名词。二是:“道”指按地区区域划分的名称,唐贞观元年,政府根据自然形式,把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内、河东、河北、山南、淮南、江南、陇石、剑南、岭南等十道,以后各朝沿用了此区域划分方法,只是“道”的数目有些变化。“地”指地理、地带、地形、地貌。
在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西宁大黄、宁夏枸杞、川贝母、川芎、辽五味、关防风、怀地黄等。例外的情况是有少数药材,药名前所冠的地名不是指产地,而系指进口或集散地而言,如广木香,并非广州所产,而是从广东进口,藏红花亦非西藏所产,而是从西藏进口。
目前常用的道地药材包括:
1、川药
主产地四川、西藏等。如川贝母、川芎、黄连、川乌、附子、麦冬、丹参、干姜、白芷、天麻、川牛子、川楝子、川续断、花椒、黄柏、厚朴、金钱草、五倍子、冬虫夏草、麝香等。
2、广药
又称“南药”,主产地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如阳春砂、广藿香、广金钱草、益智仁、广陈皮、广豆根、蛤蚧、肉桂、苏木、高良姜、八角茴香、化橘红、桂枝、槟榔等。
3、云药
主产地云南。如三七、木香、重楼、茯苓、萝芙木、柯子、草果、马钱子、儿茶等。
4、贵药
主产地贵州。如天冬、天麻、黄精、读中国、吴茱萸、五倍子、朱砂等。
5、怀药
主产地河南。如著名的“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天花粉、瓜蒌、白芷、辛夷、红花、金银花、山茱萸等。
6、浙药
主产地浙江。如著名的“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杭白芍、杭菊花、杭麦冬、温郁金、莪术、杭白芷、栀子、乌梅、乌鞘蛇等。
7、关药
主产地山海关以北、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如人参、鹿茸、细辛、辽五味子、防风、关黄柏、龙胆、平贝母、刺五加、升麻、桔梗、蛤蟆油、甘草、麻黄、黄芪、赤芍、苍术等。
8、北药
主产地河北、山东、山西以及内蒙古中部。如党参、酸枣仁、柴胡、白芷、北沙参、板蓝根、大青叶、青黛、黄芩、香附、知母、山楂、金银花、连翘、桃仁、苦杏仁、薏苡仁、小茴香、大枣、香加皮、阿胶、全蝎、土鳖虫、滑石等。
9、华南药
主产地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苏、皖、闽等)。如茅苍术、南沙参、太子参、明党参、枳实、牡丹皮、木瓜、乌梅、艾叶、薄荷、龟甲、鳖甲、蜈蚣、石膏、泽泻等。
10、西北药
主产地“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以西的广大地区(陕、甘、宁、青、新及内蒙古西部)。如大黄、当归、秦皮、羌活、枸杞子、银柴胡、党参、紫草等。
11、藏药
主产地青藏高原地区。如著名的“四大藏药”——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藏红花、甘松、胡黄连、藏木香、藏菖蒲、麝香等。
中草药发酵哈尔滨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发酵中药第一品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