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献国
肛是肛管,裂是裂开,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慢性溃疡的一种疾病,是肛门直肠疾病中的一种慢性病、常见病,好发于20~30岁的青壮年,尤以年轻女性居多。肛裂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男性多见于后正中,女性多见于前正中。临床以周期性肛门疼痛、大便带血、便秘为特点。
中医认为
本病多为过食辛辣、炙煿之品,实热内生,热结肠腑;或久病体弱,阴血亏虚,津液不足,肠失濡润,粪便秘结,排便努挣,擦破肛门皮肤,复染邪毒,长久不愈所致。当以清热通腑,润肠通便为治。
中医辨证施治,主要分为以下几型。风热肠燥型
本证多见于肛裂早期,主要表现为肛裂,伴大便秘结,二三日一行,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小便短黄,裂口色红,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当以凉血润燥,止血止痛为治,方用凉血地黄汤加味,药取生地20克,当归尾、地榆、槐角、黄连、天花粉、赤芍、枳壳、黄芩各10克,、生甘草、荆芥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余药渣可水煎取汁坐浴,每日2次(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痔疮片,或痔特佳片,每次4片,每日2次口服;舒痔丸,每次15粒,每日2次口服;麻仁丸,或槐角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
湿热蕴结型
本证多见于中晚期肛裂,主要表现为肛裂,伴大便秘结或不爽,便后肛门呈周期性疼痛,时带鲜血,肛门坠胀,裂口溃疡呈梭形,伴有潜行瘘道,时流黄水,舌苔黄腻,脉数。
当以清热化湿,凉血通便为治,方用内疏黄连汤加味,药取黄连、栀子、黄芩、桔梗、木香、槟榔、连翘、乌药、当归、大黄、蒲黄炭、侧柏炭各10克,薄荷、甘草各5克。
中成药可选用龙胆泻肝口服液,或茵栀黄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大黄片,或黄芩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黄连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当归龙荟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
血虚肠燥型
本证多见于年老、产后或失血病人,主要表现为肛裂,伴大便燥结,便后肛门绵绵作痛,出血量少色淡,面色萎黄,裂口灰白,边缘不整齐,舌淡,苔薄略燥,脉细无力。
当以养血生津,润肠通便为治,方用润肠丸加味,药取全当归、细生地、火麻仁、桃仁、枳壳、玄参、麦冬、何首乌、赤芍、黄芪、藕节炭、阿胶珠(另煎)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润肠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当归养血膏,每次10克,每日3次口服;首乌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气血瘀滞型
本证多见于中晚期肛裂,主要表现为肛裂,伴大便秘结,便时或便后肛门刺痛,便血,裂口色紫暗,肛门紧缩,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当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治,方用金铃子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药取金铃子、玄胡、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刘寄奴、胡麻仁、火麻仁、柏子仁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血腑逐瘀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三七片,或丹参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
常规治疗时,可配合选用下列外治方:
1、云南白药粉剂:先取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患处,再用湿棉签蘸本品适量纳入肛裂出血处,一般用药3~5次即可。可止痛止血。
2、黄连软膏:黄连适量研细,加凡士林调匀为膏即成。外用,每取适量涂患处,每日2次。可清热、解毒、止血。
3、乳没膏:乳香、没药各20克,丹参10克,冰片5克,蜂蜜30克。将上药择净,研细,用75%乙醇适量浸泡5天左右,加入蜂蜜调匀,煮沸成油膏状即成。每次大便后以1: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后,再用双氧水溶液清洗创面,拭干,取药膏外敷创面处,直至裂口愈合。可活血止血,止痛生肌。
4、乳没明矾汤:制乳香、制没药、仙鹤草、元胡、赤芍、苦参、防风各20克,明矾、五倍子各10克。将上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纳入明矾拌匀,先熏洗,待温时坐浴,每日2次,每日1剂。可活血生肌,收涩固脱。
5、公英草地汤:蒲公英、败酱草、地丁、金银花、赤芍、黄柏、黄芩各30克,明矾、五倍子各10克。将上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纳入明矾拌匀,先熏洗,待温时坐浴,每日2次,每日1剂。可清热解毒,收涩生肌。
基层风采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