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低碳发展,书写锦绣文章江苏青少年

白癜风诚信为民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odianxinwen/101827.html

第二届江苏省“低碳生活、绿色发展”青少年主题宣传活动征集的文章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它们有的磅礴大气、行云流水,有的花团锦簇、炳炳烺烺,有的才思俊逸、妙趣横生,有的朴素深刻、发人深省。江苏的低碳小达人,笔扫中外、纵贯古今,围绕“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绿色发展”等主题亮观点、诉情感,生成了一篇篇锦绣文章。让我们通过欣赏他们的妙语金句一睹其灼灼风姿吧!

(图:许晗《关爱自然和谐共生》)

01

尊重自然篇

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不仅慷慨地供给着物质,也给人以精神慰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大自然的春花秋月、高山峡谷、流水潺潺、大海浩荡,不知给了孤独的灵魂多少抚慰。那些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满是美好的草木情缘。难以想象,倘若有一天,天不再蓝,水不再绿,没有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星垂平野、月涌大江,人类那些细腻的情感记忆,又该如何寄托?无论工业文明如何发达,即便“异乡的机器模糊了家乡的虫鸣”,人们的田园情结也从未消失。因为,人们渴望诗意地栖居,“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幸福的了”。(文:高思睿《千山抱绿净无尘微文聊以论山河》)

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随着文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每况愈下,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人类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文:戴钰琪《让地球充满绿色》)

(图:赵祈蒙《低碳环保》)

02

保护环境篇

逐“绿”而行,凝聚众志成城的力量,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风尚。十年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更绿色”的答卷背后奏响的是人人参与、人人奋进的“协奏曲”,生态环境“高颜值”的背后是协同并进的脚步。保护环境,是我们要承担的重要责任,也是我们要回应的时代使命。群众应一同参与到共建美丽家园的活动中,增进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美好家园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风尚。(文:王芝琦《行低碳之路,唱绿色之歌》)

我有一支绿色的画笔。是的,我不辞辛苦。我给大兴安岭,给亚马逊雨林涂上浓浓的绿色。森林是地球之肺,是天赐的净化器。我祈祷不再有砍伐,不再有破坏,愿地球之肺越来越健康。到那时,冰山稳稳地矗立在南极大陆,海平面不再上升。冰天雪地里,北极熊快乐地撒泼打滚,小企鹅穿着整齐的燕尾服,再也不会离开妈妈,离开家园。(文:彭逸凡《绿色的画笔》)

(图:黄萧宁《节能低碳绿色出行》)

03

低碳生活篇

在我践行低碳环保生活时,我看到了,听到了更多。我看到了从汽车车窗中扔出的塑料瓶,看到了随地丢弃的白色废料,听到了没被拧紧的水龙头发出嘀嗒嘀嗒的警告,听到了鲜花绿草被践踏时发出的哀鸣。我也学会了很多。我学会了捡起路边的垃圾扔进垃圾桶里,学会了上前拧紧水龙头来阻止水源的白白流失,学会了如何制止他人对草坪的破坏。(文:马筱琳《尽我辈之努力,减自然之悲戚》)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能知道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至尚境界。庄子“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强调的是精神上的和谐共生,但更多应体现在行为上,每个人为自然出一份力,绿色生活就离我们更近一步。自备购物袋,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光盘行动的实行都是在推动绿色健康发展。前有梁从诫创办第一个环保组织,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环保意识,后有杨善洲退伍扎根荒漠,只为踏出戈壁绿洲,予国家万里绿林。每个人都应该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学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文:周昕怡《绿色低碳向未来》)

(图:牛伊一《绿色生活》)

04

绿色发展篇

在当下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中,如果能让自己慢下来一些,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反倒更能与自然和谐共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生活虽清苦,也有种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趣。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一味追求低碳环保就让历史的车轮倒退回去,而应该是一边发展,一边重视生态,在搞好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把对生态的破坏减小到最低点。(文:苏诗帙《诗意低碳畅想绿色》)

风物长宜放眼量。绿色发展不能立竿见影。只有每个人担当责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才能凝聚磅礴力量,让我们的地球充满生机,走向更美好的绿色明天。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我们希望并必将会看到碧水逶迤,青山向背,草木茂盛,花草为邻,推窗可见绿,抬头亦见天,夜晚晓星辰。(文:林静《风物长宜放眼量》)

厅应对气候变化处

主管: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主办: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主编:孙健

审核:刘萍

编辑:张晨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swatery.com/glss/115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