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出现失眠的常见原因有(多选)
A、心肾不交
B、痰湿困脾
C、心脾两虚
D、脾气虚弱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AC。
解析:失眠的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心神不安。若肾阴亏虚或心火亢盛,心肾水火不能既济(即心肾不交),水亏火旺,扰乱心神,可致失眠(A对);心脾两虚,即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亦可致失眠(C对)。痰湿困脾(B错)、脾气虚弱(D错),清阳不升可致嗜睡。
02
下列各项中,可出现失眠的证候有(多选)
A、心肾不交证
B、心脾两虚证
C、胆郁痰扰证
D、心肺气虚证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ABC。
解析:失眠的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心肾不交证,肾阴亏虚或心火亢盛,心肾水火不能既济,水亏火旺,扰乱心神,可致失眠(A对);心脾两虚证,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亦可致失眠,(B对);胆郁痰扰,上扰心神,心神不安,亦可致失眠(C对)。心肺气虚证是指心肺两脏气虚,脏腑机能活动减弱,故以咳喘、心悸、胸闷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D错)。
03
嗜睡的病机是(多选)
A、痰火扰神
B、痰湿困脾
C、心肾阳虚
D、心肾不交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BC。
解析:嗜睡是指病人精神疲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的症状,其基本病机为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阳虚阴盛,故心肾阳虚(C对),阴寒内盛,以及痰湿困脾(B对),清阳不升,均可致嗜睡。痰火扰神,会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则失眠(A错)。心肾不交即肾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心主藏神,肾主蛰守位,心肾不交,肾阴不养,心火妄动,扰乱心神,故多表现为失眠(D错)。
04
痰湿困脾所致嗜睡的特点是(单选)
A、精神疲惫,似睡非睡
B、饭后嗜睡,神疲倦怠
C、昏睡伴有鼾声、痰鸣
D、困倦嗜睡,头脑昏沉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脾主升清,痰湿困脾,清阳不升,头失所养则致困倦嗜睡,头脑昏沉(D对)。精神疲惫,似睡非睡,多因心阳肾阳衰微,阴寒内盛,机体功能衰减所致,属心肾阳衰证(A错)。饭后嗜睡,神疲倦怠,多因脾胃气虚,运化力弱,清阳不升,头失所养所致,属脾气虚弱证(B错)。昏睡伴有鼾声、痰鸣,多因痰热之邪内陷心包,蒙蔽心神,热盛神昏所致(C错)。
05
渴不多饮可见于(多选)
A、痰饮内停
B、湿热证
C、热入营分
D、血瘀证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ABCD。
解析:渴不多饮,即病人虽有口干或口渴感觉,但又不想喝水或饮水不多,可见于痰饮内停证——痰饮内阻,津液不能气化于口,故口渴,体内有饮邪,故不多饮或水入即吐(A对);或见于湿热证——热邪伤津,故口渴,湿为阴邪,体内有湿,故不多饮(B对);或见于热入营分证——邪热耗伤阴津,故口渴,热邪又能蒸腾营阴上潮于口,故不多饮(C对);或见于血瘀证——瘀血内阻,津失输布,故口干,体内津液本不亏乏,故但欲漱水而不欲咽(D对)。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问诊(六)(全国卷历年出题数:19道)八、问二便考点一:便次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考点击破便秘:称大便难。指大便燥结,排便时间延长,便次减少,或时间虽不延长但排便困难的症状。泄泻:又称腹泻。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不成形,甚至呈水样的症状。便次异常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见下表考点点拨此考点的重点是便秘与泄泻的临床意义。便秘按其病因可以归纳为两点:热或气血阴虚津少,阻滞。泄泻可归纳为寒湿、湿热或食积。掌握住这几个关键词,再进一步理解临床表现,就能全面掌握便次异常。考点二:便质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1.完谷不化(1)表现:指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食物的症状。(2)临床意义①病久体弱者见之,多属脾虚、肾虚。②新起者多为食滞胃肠。2.溏结不调①大便时干时稀的症状多因肝郁脾虚,肝脾不调所致。②若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虚3.脓血便:又称大便脓血(1)表现:指大便中含有脓血黏液。(2)临床意义①多见于痢疾和肠癌。②常因湿热疫毒等邪,积滞交阻肠道,肠络受损所致。4.便血(1)表现:指血自肛门排出,包括血随便出,或便黑如柏油状,或单纯下血的症状。(2)临床意义:多因脾胃虚弱,气不统血,或胃肠积热、湿热蕴结、气血瘀滞等所致。①若血色暗红或紫黑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者,谓之远血,多见于胃脘等部位出血。多由脾虚不能统摄血液,瘀阻胃肠所致。②若便血鲜红,血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者,谓之近血,多见于内痔、肛裂、息肉痔及锁肛痔(直肠癌)等肛门部的病变。多由大肠湿热或大肠风燥,伤及血络所致。③除胃肠病变外,许多全身性疾病,如疫斑热、稻瘟病、血溢病、紫癜病、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均可见到便血症状。考点点拨此考点的重点在于“完谷不化、溏结不调、便脓血、便血”。另外溏结不调的内容也非常重要,需多注意。考点三:排便感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考点击破1.肛门灼热(1)表现:指排便时自觉肛门灼热的症状。(2)临床意义:多因大肠湿热,或热结旁流,热迫直肠所致。2.里急后重(1)表现:指便前腹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数的症状。(2)临床表现:常见于湿热痢疾。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3.排便不爽(1)表现:指排便不通畅,有涩滞难尽之感的症状。(2)临床意义①泻下如黄糜且黏滞不爽者,多因湿热蕴结大肠气机不畅,传导不利所致。②腹痛欲便而排出不爽,抑郁易怒者,多因肝郁脾虚,肠道气滞所致。③腹泻不爽,大便酸腐臭秽者,多因食积化腐,肠道气机不畅所致。4.大便失禁(1)表现:指大便不能随意控制,滑出不禁,甚至便出而不自知的症状。(2)临床意义①常因督脉损伤,年老体衰,久病正虚,久泄不愈,脾虚气陷,肠道湿热瘀阻等,引起脾肾虚损,肛门失约所致。②多见于脊柱外伤、久泻、休息痢、脱肛、肛门及肠道癌瘤、高年体衰及久病虚损等病。③骤起暴泻,后阴难以约束,或神志昏迷,神机失控者,亦可发生大便失禁,但一般不属脾肾虚损。5.肛门气坠(1)表现:指肛门有下坠感觉的症状。(2)临床意义①肛门气坠常于劳累或排便后加重,多因脾虚中气下陷所致。②肛门重坠,腹痛窘急,时时欲泻,大便黄褐臭秽,或见脓血便者,属大肠湿热。考点点拨此考点的重点在“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排便不爽”,考试时常相兼出题。还应注意与痢疾相关的症状的鉴别。可按照以下表格简化记忆:考点四:尿次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1.小便频数(1)表现:指排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的症状。(2)临床意义①新病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小便短赤者,多因湿热蕴结膀胱,热迫气滞所致,常见于淋病类疾病。②久病小便频数,色清量多,夜间明显者,多因肾阳虚或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常见于老人及神衰、久病肾虚等患者。2.癃闭(1)表现: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合称癃闭。(2)临床意义:癃闭有虚实之分。①实性癃闭多由瘀血、结石或湿热、败精阻滞、阴部手术等,使膀胱气化失司,尿路阻塞所致。②虚性癃闭,多因久病或年老气虚、阳虚,肾之气化不利,开合失司所致。考点点拨此考点是问诊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尿次与尿量异常因有共同的病因常会结合出题,所以复习时可重点把握尿量和尿次变化的不同点。简单归纳如下考点五:尿量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1.尿量增多(1)表现:指尿次、尿量皆明显超过正常量次的症状。(2)临床意义①小便清长量多者,属虚寒证,因阳虚不能蒸化水液,水津直趋膀胱所致。②多尿、多饮而形体消瘦者,多为消渴,或为脑神病变,因燥热阴虚,肾阳偏亢,气化太过所致。2.尿量减少(1)表现:指尿次、尿量皆明显少于正常量次的症状。(2)临床意义①多由热盛伤津、腹泻伤津、汗吐下伤津,小便化源不足。②心阳衰竭及脾、肺、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液内停。③湿热蕴结,或尿路损伤、阻塞等,水道不利所致。④常见于肾和膀胱的疾病、前阴疾病以及心脾疾病之中。考点点拨此考点如出题的话,会与尿次的异常结合考查。简单归纳如下:尿量增多属虚寒或消渴;尿量减少为津伤(热)、阻塞、气化不利所致。出题的可能性较大。考点六:排尿感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1.尿道涩痛(1)表现:指排尿时自觉尿道灼热疼痛,小便涩滞不畅的症状。(2)临床意义①可因湿热内蕴、热灼津伤、结石或瘀血阻塞、肝郁气滞、阴虚火旺、中气下陷等所致。②常见于各种淋病类疾病,膀胱的癌病、痨病等亦可见尿痛。2.余沥不尽(1)表现:指小便之后仍有余沥点滴不尽的症状(2)临床意义①多因病久体弱、肾阳亏虚,肾气不固,湿热邪气留着于尿路等所致。②常见于劳淋、痨淋、精癃等病中,或见于老年人及久病体弱者。3.小便失禁(1)表现:指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行溢出的症状。(2)临床意义①多因肾气亏虚,下元不固,膀胱失约,或脾虚气陷及膀胱虚寒,不能约摄尿液所致。②尿路损伤,或湿热瘀血阻滞,使尿路失约,气机失常,亦可见小便失禁。③若神昏而小便失禁,多因邪闭心包,心神失去其主宰作用所致。4.遗尿(1)表现:指成人或3岁以上小儿于睡眠中经常不自主地排尿的症状。(2)临床意义①多因禀赋不足,肾气亏虚或脾虚气陷及膀胱虚寒所致。②亦可因肝经湿热,下迫膀胱引起。考点点拨病因简单归纳如下青医说
用心做中医在线教育
■■■■
编辑:米果
校对:竹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