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背了那么多素材,上考场写作文一个都想

白癜风研讨会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01122/8424853.html

经常有学生和我诉苦,说平时明明背了那么多素材,名人事例,名人名言,可是上了考场,一个都想不起来,好不容易想起来一个实例,还和考试题目不相符。该怎么办?

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拆解为两个小问题:

(1)平时背的事例,考试想不起来怎么办?

(2)平时背的事例,考试想起来但用不上怎么办?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来依次解答一下:

一.积累什么素材?

首先,我们建议同学们,要积累经典的,新颖的,有一定弹性的素材。什么意思呢?

什么叫做经典的呢?就是不提大家想不起来,一提大家都知道,会心一笑的那种。比如说屠呦呦,余光中,天眼之父南仁东。

其次,一定要新颖。什么屈原啦,爱迪生啦,司马迁啦,这些但凡是第一时间就想到的素材,前三个都可以舍弃不用。因为大家都熟知,烂熟于心了。如果非写不可怎么办呢?可以用在概括性的增强辅助论证的部分,千万不要做为主例。

第三,就是要有一定的弹性。比如我们积累屠呦呦的素材,一定不要只积累她生活的具体某一件事,而是要当成人物传记一样去看,了解她的一生,了解她生活的不同方面。这样,就为我们剪裁留有了余地。

二.如何积累素材?

怎么积累素材呢?有同学用蠢办法,把某个素材完全抄到本子上,既费时又费力。那该怎么做素材积累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记住关键词: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做了什么事。至于过程,可以根据文章去剪裁。

其次,在积累这个素材后,想一想,这些事例可以用在哪些主题的文章里,比如说屠哟哟,你可以写爱国,敬业,奉献,坚持,不畏艰难,团结,理想等诸多内容。当我们把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之后,我们就可以去写文章了。

三.如何联想素材?

最头疼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在考场记住并运用我们积累的素材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自己搜集的素材进行归类。举个例子,比如说成功这个主题,哪些人有成功的行为或者说过相关的话呢?如果漫天去想,肯定是想不出来的,那么我们可以借助一定的思路,开始搜寻,比如说经济学家里有相关的人吗?政治家呢?商人呢?科学家呢?中国古代?中国现代?课内?课外?等等。这样,我们就将我们学过的知识串起来了。例子先行,用例子推动作文,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事例比较好解决,接下来就是名人名言了。其实方法也是类似的。我们如果按照人物去记名人名言,大概记到高考也记不完那么多。那怎么办呢?最好就是按照主题记。每个主题精选一条名言名言,记一下,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翻来覆去不停的用,用成自己的。其次,记一些和文章架构相关的名言名言,不局限在论证观点上。比如说:冰山理论,用来衔接表面现象与深层道题。

人们说,台下十年功,台上10分钟。所以只有平时做好十足的准备,应试时才能胸有成竹。

我是一名省重点高中语文教师,专注于分享阅读写作,学习经验,教育心理等干货。希望得到你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watery.com/gltp/117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