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九年住宿经历学生的自白那些家长们

之前一篇关于孩子住宿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大多数家长都表示了对孩子住宿的关切和担忧。我是一个平凡的学生,但是却有着不是所有人都会有的经历。一:小小的我学会了隐藏眼泪初一开始住宿,现在读大三,还是住宿,九年的住宿生活,一闪而过。回想起来,那些“难熬”的日子,也终究是熬过来了。时光追溯到年,六年级刚刚毕业,面临着初中学校选择的难题。由于家附近的一所中学教学水平太差,去那儿基本没有多大希望考上好的学校,家里便打算让我离开家,到远一点的地方上学,这就意味着,我必须要住宿了。选了好久,最后敲定去离家几十公里外的一所中学上学,交了择校费,标志着,我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庆幸的是,还有几个小伙伴和我一起,来到同一所学校,不至于太过孤单,而不幸的是,我没有和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分在一个班里。因为知道家里的用心良苦,我自然不会太过折腾。毕竟,从小时候起,我就一直很“懂事”。来到学校的第一天,父母帮忙跑前跑后,收拾床铺,缴纳各种费用。虽然学校不让带手机,但因为父母不放心,还是偷偷给我带了一部老年机。临近中午,各种事情基本上处理完毕,父母走了,这才恍然,既害怕又忐忑。我已经不记得那一个下午是怎么过来的,只记得晚自习一结束,我就飞快地跑到宿舍,偷偷拿出手机。当我打开手机时,发现妹妹发来的一条短信:姐姐,我想你了。12岁的我在那一刻红了眼眶,赶紧打开电话簿,打通妈妈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毛毛,怎么样,还习惯吗?中午吃的什么?晚上吃的什么?不要怕花钱,没钱了告诉我们。晚上的时候不要不盖被。让你妹妹和爸爸跟你说一会儿。用手机的时候小心一点,别让老师发现了。”当时,眼泪其实已经划过,但声音还在努力地保持正常状态。我也不知道父母有没有听出来,我自以为装的还挺像的。就这样,我一边提着热水壶,一边握着老年机,用12岁的“坚强”隐藏眼泪。悄悄告诉自己:自己已经长大了,尽量不去麻烦家里人。我不是在描绘自己有多么可怜,只是在那个小小的年龄,住宿真的会让孩子感受到孤独,那种内心的纠结和“不安全感”是没有办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我只记得每周都在盼着周三,好像周三到了,离回家也就不远了。可是,周五下午回家的快乐却只能保持一个晚上,因为,到了周六,就意味着,你又快回学校了。于是,刚入学的两个月,每周的悲伤总是大过快乐的。班里面住宿的学生很多,“哭”也成了常态。记得开学第二周,中午午睡,我的同位因为太想念家了,基本上一个中午都在抽泣。而这种情绪实在太容易“传染了”,我也就跟着她哭了一个中午。二:小小的我学会了“不要告诉家长”这里我想说的是,请不要低估一个孩子的“心理年龄”,很多时候,孩子会在某个时刻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目的在于让父母“放心”。这也是常说的“报喜不报忧”。你可能难以相信,一个12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但事实证明了一切。初一时,我的一位同学被门挤伤了手,有三个手指甲变成了青色。她疼得直嗷嗷,还挤出了几滴眼泪。我们都说要不要打电话给她家长时,她却说:父母现在估计没空,不要打了,她没事。住宿的孩子总是会比不住宿的孩子“心思更细腻”,她们更会照顾到别人的情绪,为别人着想。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没有办法第一时间赶到,久而久之,也就不想“麻烦”他们跑一趟了。住宿孩子表现出来的“委屈”或者“悲伤”更遵循“冰山原则”:你看到的悲伤也许只有10%,还有90%隐藏在看不见的海面之下。我从小就是一个很“好强”的孩子,干什么都想要前几名。初一我没有进入实验班,于是,初一一年的目标就是进入实验班。我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起床,有时候比掌管教室钥匙的同学去的都早,每次考不了第一就会失落。记得期末考试后选三好学生,我的同位成绩和我不相上下。班里采用投票制,谁的票数多谁就可以有奖状,只有一个名额,我自然做梦都想要。最后结果出来,我票数第一,可有个同学不服气,说我偷偷给自己加票,并偷偷向老师打小报告。期末结束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当时写名字写错了,把三好学生写成你的同位了,所以你没有奖状了。”我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老师相信同学的小报告了,还假惺惺地撒着谎。那一刻,心里多少难过不甘又无处发泄,连找谁都不知道。住宿久了,心里很多事情都会瞒着父母,比如我的委屈,比如我的努力,比如我的思念。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我进入了实验班,而这一次,我有了成绩,却失去了性格。实验班里人才济济,我一下到了班级中下游,我相信自己的性格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转变。我开始有些自卑了,不太说话,害怕老师,想要变好却觉得力不从心。我想,父母不在身边最大的缺点在于:消极情绪得不到缓解,难过的情绪得不到疏解。那个年龄哪里想的那么透彻,总是因为一些事情困住自己,不得出路。好在交了两三个可以交心的朋友,在那个年龄,用孩子的方式,让我留住了一些“积极的”、“乐观的”能量。最怕家长麻木了,习惯了大人的适应能力总是比孩子强得多,当孩子还沉浸在离开家的难过中时,大人们却可以快速地调整过来。突然发觉自己真的挺懂事的,初一那年,我妹妹才上一年级,家里的重心自然在她的身上。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肯定不选择那么懂事了。我也要哭,我也要闹,让父母感受到我的存在。我肯定不会再偷偷地隐藏自己的情感,让他们分多一点的爱给我。当一个孩子太“懂事”之后,最怕家长习惯了孩子的“懂事”,把这一切当做理所当然。家长们可能会忘了,孩子也会有叛逆期,也会有“发脾气”和“脆弱的权利”。记得有一次我考的很差,可我努力了,我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孩子。父母的“犀利言语”我到现在还记得,也许是太久没让他们“操心”,这突如其来的“责备”着实让人“难以忍受”。假期中的每一天都会伴随着他们的“批评”,看一会手机电视就会招致“责骂”。住宿的孩子本就很少和父母见面,没有机会和他们沟通相处,甚至还需要磨合。而那次突如其来的“关心”真的让人吃不消,我们都还没找到适合的模式,就已经产生了矛盾。他们认为花了这么多钱就考了这几分,我认为就考差了一次他们就露出了真面目。双方不存在共识,互生敌意,这也是住宿孩子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其实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理解”和“了解”了解指父母和孩子要知道对方做了什么,父母知道孩子用心学了,就不要暗讽挖苦;孩子知道父母不是冷酷无情只看成绩,就不要恶语相向。理解指双方要懂得对方的良苦用心,不要什么都一棍子打死。父母知道孩子心里不好受,就尝试鼓励的方式;孩子知道父母不容易,就尝试心平气和地说出来。初中三年的住宿算是结束了,我对住宿的接受基本达成,这三年的情感堆积也不少,但也是我的宝贵财富。下一集为大家剖析我的高中住宿体会,面对繁重的学业和亲情,又会有哪些矛盾呢?感兴趣的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swatery.com/gltp/119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