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璿邓丽娟王宵旰丁宁宋玉琴朱军
单位: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淋巴肿瘤科
朱军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党委书记,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
利妥昔单抗(RTX)是一种针对B细胞表面表达的CD20抗原的单克隆抗体,R-CHOP方案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显著改善了DLBCL预后。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无效或有效后短期内复发。如何预测RTX的疗效,筛选出免疫化学治疗的优势人群是个体化治疗的重要内容。Fcγ受体(FcγR)是免疫球蛋白Fc段的特异性受体,是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ADCC)中的重要分子。研究显示FcγR基因敲除小鼠对抗体介导的肿瘤抑制作用完全抵抗,提示ADCC是RTX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ADCC效应的强弱与FcγRIIIaV/F单核苷酸多态性有关,FcγRIIIa编码基因的第位核苷酸由T到G的变异导致其编码的第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F)转变为缬氨酸(V),研究表明V比F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导致FcγR与RTX的亲和力改变,亦影响了FcγRIIIa基因的转录水平、CD16蛋白的表达及ADCC活性的强弱。因此,推测FcγRIIIaV/F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影响RTX疗效发挥的重要因素。迄今为止,已有多项FcγRIIIaV/F多态性与R-CHOP方案治疗DLBCL患者的疗效相关性的研究报道,但结果不尽相同。本研究检测例国人DLBCL患者FcγRIIIaV/F多态性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了该基因多态性与R-CHOP方案疗效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收集年9月至年12月在医院淋巴瘤科收治的DLBCL患者例,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男性例,女性例,年龄范围15~90岁,中位年龄56.0岁;分子分型:生发中心型(GCB)59例,非生发中心型(non—GCB)例,不详29例;B症状:有88例,无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IU/L例,IU/L例,不详2例;β2微球蛋白:正常例,升高63例,不详20例;血沉(ESR):正常93例,升高例,不详32例;国际预后指数(IPI):0~2分例,3~5分86例,不详1例;非胃肠来源的淋巴瘤共例,根据Ann-Arbor分期进行分期:Ⅰ期26例、Ⅱ期64例、Ⅲ期33例、Ⅳ期92例;原发胃肠道淋巴瘤50例,根据Lugano分期进行分期:Ⅰ期6例、Ⅱ期19例、Ⅳ期25例;结外侵及部位:≤1个例,1个79例;Bcl-2表达:阳性例,阴性42例,不详例;Ki—67表达:≤75%例,75%例,不详20例。选取同期本院检验科提供的8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为对照,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范围21~56岁,中位年龄31.0岁。所有采集标本均获本人知情同意。
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一线均接受中位6(1~8)个周期的R-CHOP或R-CHOPE方案,其中例采用R-CHOP方案(其中8例未用蒽环类药物),16例采用R-CHOPE(RTX、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依托泊苷),2例采用R-CHOP联合替尼泊苷,4例采用含大剂量甲氨蝶呤方案;39例接受受累区域放疗,33例接受RTX维持治疗,23例接受了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疗效判断
每2~3个周期治疗后进行评效检查,疗效评价标准采用国际淋巴瘤工作组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以CR+PR计算总有效率(RR)。
随访
采用查阅门诊、住院病历及通过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治疗完成后第一年每3个月随访1次,后每6个月随访1次至疾病进展,随访截止时间为年11月。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定义为开始治疗至淋巴瘤进展或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总生存期(OS)的定义为开始治疗至任何原因的死亡或末次随访。
2
结果
FcγRIIIaV/F基因型的分布情况
例患者共有V/V型27例(10.2%),V/F型例(40.4%)和F/F型例(49.4%),80例正常对照依次为9例(11.2%)、35例(43.8%)和36例(45.0%)。两组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群体遗传学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各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
FcγRIIIaV/F基因型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FcγRIIIaV/F基因型分布与年龄、B症状、LDH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ESR、分期、包块直径、结内起病、单一病灶、结外侵及部位、Bcl-2表达、Ki-67表达、ECOG评分及分子分型均无关(P>0.05),但与性别有关(P<0.05)。见表1。
FcγRIIIaV/F基因型与DLBCL疗效的关系
例均可评价近期疗效,其中CR例、PR57例、SD1例和PD42例,RR为83.7%。FcγRIIIaV/F不同基因型间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例F/F基因型中CR76例、PR33例、SD1例和PD21例,RR为83.2%;例F/V基因型中无SD患者,CR68例、PR22例和PD17例,RR为84.1%;27例V/V基因型中无SD患者,CR21例、PR2例和PD4例,RR为85.2%。进一步分析显示无论是Ⅰ~Ⅱ期亚组还是Ⅲ~Ⅳ期亚组,F/F型与V/V及V/F型在RR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FcγRIIIaV/F基因型的生存分析
全组随访0.8~.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0.7个月,全组的中位PFS和中位OS均未达,例患者中例(38.9%)出现疾病进展或复发,77例(29.1%)死亡。F/F基因型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1.1%,V/V+V/F基因型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F/F基因型的5年总生存率为69.2%,V/V+V/F型的5年总生存率为7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亚组分析显示,在Ⅰ~Ⅱ期亚组中,F/F基因型和V/V+V/F型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5.9%和75.9%(P0.05);V/V+V/F基因型的5年总生存率为94.7%,高于F/F基因型的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Ⅲ~Ⅳ期亚组中,F/F基因型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44.7%和58.9%,与V/V+V/F基因型的49.3%和62.9%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Cox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DLBCL患者OS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HR=0.,P=0.)、B症状(HR=1.,P=0.)、LDH水平(HR=0.,P=0.)、血β2微球蛋白水平(HR=0.,P=0.)、分期(HR=0.,P=0.)、IPI评分(HR=0.,P=0.1)、结外侵及部位(HR=0.,P=0.)及分子分型(HR=0.,P=0.)。选取有差异因素及FcγRIIIaV/F基因型进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期晚、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和分子分型为non—GCB型是不良预后因素(P<0.05)。FcγRIIIaV/F基因型不是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见表3。
3
讨论
R-CHOP方案是DLBCL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关于FcγRIIIa基因多态性与DLBCL患者免疫治疗效果关系的研究较多,但结果并不一致。截至目前Pubmed上检索的相关Meta分析共3篇,均显示FcγRIIIaV/F基因型与DLBCL患者的RR和OS间无明显相关性。仅Liu等的研究显示在亚洲人群(共3项研究、例患者)中含V/F+V/V型的完全缓解率高于F/F型(OR=2.5,95%CI=1.04~5.98,P=0.)。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RR,还是OS,均未发现全组人群各基因型间存在差异,与多数研究结果一致。但既往研究,从未有研究者按照临床分期分层探讨FcγRIIIaV/F多态性与疗效的关系。
与既往研究不同,本研究首次按分期进行亚组分析,尽管全组中疗效与基因型分布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早期(Ⅰ~Ⅱ期)DLBCL患者中不同基因型在RR及5年总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5年总生存率,含V基因型者明显优于F/F型,而晚期(Ⅲ~Ⅳ期)亚组中不同基因型在RR及5年总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TX的作用机制复杂,除ADCC,补体依赖细胞毒作用(CDC)以及直接诱导凋亡/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也是重要的作用机制,到底何种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目前尚不可知。仅有在以ADCC为主要抗肿瘤机制的人群中,这条通路上的生物标志物才有可能预测疗效。基础研究显示RTX进入体内后同时激活抗体和补体系统,而活化的补体能够抑制ADCC效应。在不同患者体内RTX可能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补体活化与体内CD20的表达水平有关,故在DLBCL中低肿瘤负荷的患者,可能补体活化的程度相对低,除CDC通路杀伤肿瘤细胞作用减弱外,对ADCC的抑制作用也减弱,对于这部分患者ADCC可能是RTX的主要作用机制。
Mian等对5例早期DLBCL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5年总生存率为75%,其中接受RTX为基础的免疫治疗者例,5年总生存率为85%;未应用RTX的例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73%。本研究中例早期DLBCL患者接受RTX为基础的免疫化疗,5年总生存率为85.9%,与国外报道一致。本组早期DLBCL患者中F/F型的5年总生存率仅为77.3%,与Mian等报道的单用化疗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相近,提示早期F/F型DLBCL患者未能从联合RTX治疗中获益。由此,根据本研究结果推测仅有部分DLBCL患者能从RTX免疫治疗中获益,FcγRIIIaV/F多态性检测有助于筛选对RTX无明显获益的早期DLBCL患者。
RTX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肿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也是最早开展FcγRIIIaV/F与疗效相关性研究的药物。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在早期DLBCL患者中,FcγRIIIaV/F基因多态性与含RTX方案一线治疗方案总生存率相关,F/F型患者可能不能从联合RTX治疗中获益。以上研究结果提示FcγRIIIaV/F多态性可能在早期DLBCL患者中成为预测RTX免疫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节选自:临床肿瘤学杂志年5月第22卷第5期,FcγRIIIaV/F多态性与含利妥昔单抗方案一线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的关系
肿瘤医学论坛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