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
你从哪儿来?
你要到哪儿去?
这个哲学的终极问题一直被人们调侃。可以说这个问题基本包含了人的一生。
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各个心理学流派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释着人们的生活。一时间,人们知道了很多心理学的概念;但转念又开始迷惑,我知道了这些,然后呢?
这其实是因为,我们所接收到的都是零星的碎片知识,无法作为一个系统支撑我们做出改变。
《心理学没了没》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心理学书籍,作者是林肇贤先生,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书中为我们系统地介绍了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发展史及一些典型日常生活会遇到的心理学现象,可以说是一本浅显易读的好书。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的运用到一些心理学知识,无论你自己是否意识到。无论是在面对困难时更好地激励自己,还是为了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你都会运用到一些浅显的心理学知识。
这本书相比于其他同类优秀的点在于,将零散而广泛的知识,通过系统梳理回归到它在这个系统里应在的位置,帮你把平时接触到的零散信息相互关联,原本散落的珠子被串联成线。
当你下一次再接触到这些知识的时候,不再是一个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部分,一个系统,大脑清楚明晰地看到信息与信息之间藕断丝连的巧妙联系,然后对此进行调用、增加、调整、创新等一些列加工。
心理咨询中的每一个流派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某一个部分:精神分析,帮助了解自己和过去;人本主义,自我价值、人生意义;行为主义,则教我们控制和训练自己的行为。
但在我看来,只有把这些都合起来,才能实现一个整合的效果。毕竟,各个流派都是为了帮助人更好地生活,而不是斗个你死我活。
我们在设定目标的时候,经常会采用“现状——目标——行动”这个路径。而在用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个路径,在不同的阶段调用不同的流派知识。
01精神分析:了解自己和过去(现状);精神分析解决的是“我是谁”的问题,每个人的现在都是自己的过去造就,而未来的自己也有现在的自己造就。
许多人都听过开山鼻祖弗洛伊德的大名。弗洛伊德受到恩师夏尔科启发,提出造成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潜意识中早期受到的创伤所致。这在当时是一个革命性的病理观点,弗洛伊德据此提出了:通过长时间的对话,鼓励病人说出自己遭受的创伤,达到治愈的效果。
除此之外,弗洛伊德也提出了很多精神分析的基础理论,例如:
冰山理论:我们所了解的自己像浮在海平面上的部分冰山(意识),不熟悉甚至可能一无所知的自己,是掩藏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潜意识)。潜意识是我们想逃避的部分,对人的影响大于意识;而幼儿期的经验大多进入潜意识被储存起来,所以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十分重视童年时期的经验。
人格理论:人格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是最早发展也是最原始的部分,由本能驱动,不在乎外界环境,求乐避苦;自我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环境可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需求,以及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超我代表内心的道德良知。
俄狄浦斯情结:也称为恋母情结。幼年期的男性不自觉会对母亲产生爱慕之情,并嫉妒仇视父亲。若在人格发展中未消除这种情结,他将对具有权威形象的人物怀有敌意。
许多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都是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观点,包括荣格、阿德勒、霍妮等人,他们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
而荣格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个体潜意识是成长过程中不被认可或遭到压抑的经验,集体潜意识则是遥远祖先或共同文化留下的经验刻痕,是人类心灵底层普遍存在的结构,更加深邃、难以触及。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原型”,代表人类与生俱来表现某种形象的驱动力。例如母亲这个角色,就是原型的一种。
荣格最出色的思想之一,是人格面具(Persona)与阴影(Shadow)的论述。人格面具是我们的生存角色(例如优秀员工、孝顺子女等);阴影则是人性黑暗面,是不符合社会习俗或道德的部分。
阴影人皆有之,但人格面具越符合社会预期,阴影就会越大,就有更多真实的自我无法被接纳。例如过度认同“孝顺子女”面具的人,会牺牲自己的生活来照顾父母,筋疲力尽时则将“不孝顺”的阴影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其他兄弟姐妹没有尽到子女的责任,从而降低面对自我黑暗面的焦虑感。阴影是无法消除的,这样的投射显然也会让结果更糟,因此荣格认为,应当勇于接受自己光明与黑暗的两面性,趋于自我的真实化,从而得到心理平衡。
如果你想了解自己是怎么回事,受到了过去的哪些影响,那么精神分析无疑是个很好的工具。
02人本主义:探索自我价值、人生意义(目标)这个流派以个人为中心,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