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系统,系统的一部分出问题,根源可能在另一个部分。
家长看到的是孩子脾气差、拖拉磨蹭、不爱学习,这些不当行为的背后可能是孩子的真正需求被忽视了。
读懂孩子,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
在过去的这一年,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要比往年多得多,亲子矛盾更加密集,亲子关系也更加激化。
面对各种来自于孩子的挑战,很多家长应接不暇,不知道该怎么去应对。
未来春藤特邀讲师、美国正面管教PDA认证讲师Sarah老师有一个方法,能够帮助家长找到孩子挑战行为背后的共同规律,并给出一把探索和解密这些行为的钥匙。
读懂孩子“冰山下的需求”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目的为导向的。所有行为的首要目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
当孩子发现自己没有办法用正当的、有益于社会的方式去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消极的,甚至破坏性的方式去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
这些不恰当的、错误的方式就是孩子们的不当行为,也就是有着错误目的的挑战行为。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座冰山水面之上露出来的一角,就是我们看到的孩子的挑战行为,比如不听话、做事拖拉、动辄哭闹、不爱做家庭作业等等。
我经常会听到家长抱怨“孩子做作业拖拉,怎么催都没用”,当我问到“有没有去了解孩子发生了什么呢”,他们马上会说“我还不了解他吗?注意力不集中,喜欢磨蹭”,还有人说“不认真学习呗,他不会就做不完嘛”。
大家都觉得孩子的问题一目了然,很容易定性,没有必要再深究。
每当遇到孩子的挑战,大多数家长会一下子陷进问题本身里,“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想让问题赶紧消失,自己也就少些焦虑。
问题是如果把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砍掉了,不知道哪天在什么位置又会有新的问题冒出头来,没准儿这一次的冰山比上次还要大。
很少有家长会去看冰山下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孩子拖拉磨蹭、不好好写作业,背后的信念是什么?他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要知道,家长的简单粗暴、见招拆招,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伤害,引发更多的挑战行为。只有找准了缘由,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当孩子用错误的方式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时候,我们称之为“错误目的的行为”。
家长怎样去破解孩子的错误目的行为,真正做到对症下药,真正能够帮助到孩子呢?
正面管教的联合创始人林罗特女士说过:
“父母身上都藏着一把钥匙,它天然存在,无需费力四处寻找,这把钥匙就是我们自己的感受。”
在和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家长通过觉察和体验自身的感受,来看一看孩子是不是受到打击了?他是不是感到很气馁?他是不是没有办法用更加有建设性的方式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只好用破坏性的方式来获得?
如果家长对自己的感受是敏感的,而不是疏离的、麻木的,那就可以用这把天然、有效的钥匙去破解孩子的挑战行为,去探究这些行为背后真正的错误目的是什么。
了解了孩子的错误目的之后,家长就可以相应地调整应对方式。
家长的应对模式一旦改变了,孩子会发现自己的挑战行为竟然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的行为自然而言也会做出正向的调整。
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四个错误目的
个体心理学大师鲁道夫·德雷克斯把孩子的错误目的行为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寻求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