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读起来让人无可奈何愁肠百结。
表演艺术家梁音的第二任妻子俞湖更是深深地体会到这种无法抗拒的命运纠葛。
在她15岁那年,一部《冰山上的来客》把梁音这两个字刻在心里,不管后来经历怎样的风雨,不管多少人反对,她依然40年来苦苦的等待着心中的大英雄。
尽管梁音比她年长了22岁。
梁音和首任妻子杜凤霞也曾心意相通,恩爱和睦,梁音感激她的出现,为他的生命添上一笔温馨的色彩。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的感情只增不减,只有病痛才能将他们分开。
两个爱人,两种人生。
唯一不变的是她们对梁音的爱,成为了一种延续,传成了一段佳话。
梁音感激杜凤霞和俞湖,他的一生因为有这两个爱他的女人,将再无遗憾。
01因戏结缘爱意深厚
年,梁音出生了,黑土地上养育出一代一代的勤劳儿女,梁音从小在齐齐哈尔长大,
那时候进工厂做学徒做工人可是全家光荣的盛景,曾经有人考上大学也不去,坚定进入国企。
为了帮助家里减轻负担,梁音早早的就出来工作,那会儿没有童工未成年这一说,只要勤奋好学,师傅大多都愿意教。
平时在厂里,梁音就喜欢参加各种文艺活动,他带头唱歌排舞蹈,身上挂着红绸花,腰上挎着红腰鼓,边唱边扭,
他还是个“动手达人”厂里乐器不够,就用铜管和竹竿做成横笛长箫,拿给工友们试音,还很有耐心的教大家怎么吹,
工友们都乐意跟梁音一个队伍,劳动之余还能学学音乐,要是参加比赛还能拿奖品,奖品经常是一个搪瓷杯或者面盆。
梁音在厂里人缘不错,嘴甜心善还手巧,是个讨人喜欢的阳光活泼的小伙子。
20岁那年,铁路剧团来挑人,梁音个子高,长相俊,被剧团挑中去学习话剧演出。
一进到这个新鲜的环境,梁音好像突然醒悟过来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一直以来都喜欢表演,热衷文艺,这一次终于能够大展拳脚,
歌剧《白毛女》和《杜鹃山》是梁音的拿手好戏,
团里有什么演出或者参赛时都会首推梁音作为代表去参加。
时间长了,他的担气十足,面对舞台也更加自信。
属于青年人身上的朝气和热情在梁音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年,梁音参与拍摄《桥》《卫国保家》等电影,
还因此与剧组的女演员杜凤霞结缘,杜凤霞比梁音小3岁,出演电影《中华儿女》小有名气。
作为新认识的同志,梁音对杜凤霞一直多有照顾,他待人真诚有礼,明明已经是个电影明星了,却过的非常节约,甚至有点儿抠门。
杜凤霞见到梁音时,见他拿出一块儿坐垫,垫子上有棉布有粗麻布,黑的一块儿,灰的一块儿,杜凤霞瞅着越看越好奇。
后来她跟人聊天才知道,原来梁音平时喜欢自己动手,还怕浪费,把用剩下的布料收集起来,自己做坐垫,也帮同事缝过坐垫。
杜凤霞在心里夸赞这个小伙子“他可真能干,这么节约,思想觉悟真高!”
一来二去,梁音也对杜凤霞心生好感,好奇心是对一个人探究的开始,梁音大方向杜凤霞展示自己的作品,
有二胡,横笛,长箫还有他自己做的小手工,看的杜凤霞啧啧称奇。
有一次同事的衣服破了,梁音随身的背包里就放着针线,三下五除二就帮他缝好了。
此时杜凤霞已经和梁音确定了恋爱关系,梁音给同事帮忙,她也觉得与有荣焉。
这么一个勤劳能干又热心肠的帅小伙,杜凤霞当然不能错过。
可惜两个人结婚时要啥啥没有,就一个小单间作为婚房。
杜凤霞扯来红布装饰在桌子上和墙上,又剪了两朵红花别在胸口,婚礼简单朴实。
梁音感到有些愧对杜凤霞,“我一定一辈子对你好,让你没有嫁错人!”
成婚以后杜凤霞也尽心尽力做个好儿媳,除了照顾梁音的饮食起居,还特意把公公婆婆接来身边。
婆婆家里也穷,没什么拿的出手的礼物送给儿媳,一筐鸡蛋还是她攒了一个月才勉强凑出来给儿媳的见面礼。
杜凤霞不在意这些,她叮嘱婆婆“以后这儿就是您二老的家,家里啥都不缺。”
婆婆感动的直掉眼泪,拉着杜凤霞的手一直说她是个好孩子,能娶到她是梁家的福气。
02家是我的动力与港湾
都说成家立业,梁音的后方有杜凤霞为他料理,他只管冲锋陷阵。
《无形的战线》《赵一曼》《暴风雨中的雄鹰》《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一步一步将他推上事业的高峰。
特别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曹茂林”这也是梁音自己最满意的一个角色。
他说“你看七十二个行当,曹茂林啥都会,他比七十二还多一行。”
没错,梁音会的太多了,简直是五花八门,装门按窗户,
接电路,装暖气片等等各种活都能上手,
除了生孩子不会,他啥都能做。
就连在影片中刨木头搭土炕他都能现学现用
后来《刘三姐》找到他时,他难得犹豫了一下。
原来,此时杜凤霞已经怀孕快要临盆,身边离不开人的。
杜凤霞曾听梁音说过上面领导非常重视这部戏,她觉得梁音此刻应该舍小家而顾大家。
她主动把母亲接来身边,让她照顾自己。
对梁音说“我身边有咱妈在,你千万不要因为我而放弃这难得的机会,将来带孩子去电影院看到父亲在荧幕上,他该多自豪啊。”
杜凤霞的话触动了梁音,而她也同样是最懂梁音的人。
曾经她也是一名演员,明白一个演员对舞台的热爱和执着。
一部好的影片不光是名利上的收获,更是曲高和寡,犹如千里马难遇伯乐。
梁音不再有后顾之忧,他跟着剧组去广西拍摄,沿途的风景和美食都通过一张张信件传回杜凤霞的身边。
杜凤霞接连给梁音生下两个女儿,梁音要守护的人从一个变成三个。
女儿桌上的小玩具和书本里的树叶书签都是梁音陪伴她们童年的印记。
只要不拍戏时,他都会窝在家里和孩子们做游戏数蚂蚁荡秋千。
女儿的沙包要是破了,梁音三两下就能缝好,小女儿心爱的布娃娃坏了也是梁音来修。
街坊四邻谁家电风扇不转了,哪家自行车出问题了,第一个想到的都是梁音。
可以说他一个人包揽了电工修理工父亲丈夫各种身份。
年,37岁的梁音搭档阿依夏木、谷毓英出演《冰山上的来客》,这部戏的火热程度比现在的流量明星开演唱会更加狂热。
智勇双全的“杨排长”喊出一句“阿米尔,冲!”让无数观众慷慨激昂,泪流满面,梁音还因为这部戏获得百花奖影帝。
此后梁音又出演了《三进山城》中的刘连长,《药》中的华老栓等角色,让人对他印象深刻。
03真情可抵岁月漫长
成千上万的粉丝中,有一个叫俞湖的姑娘,在电影院里一遍一遍的看《冰山上的来客》
此时她才15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杨排长”的英雄气概加上他本人帅气的外形,让俞湖心里魂牵梦萦,欲罢不能。
她在想“这个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完美的人,我将来能嫁给这样的人该多好!”
这边俞湖一封一封信的写,可惜梁音并不知道她的心意,每天给他写信的人太多,他回复的大多都是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和驻守边疆的战士们的来信。
俞湖的心里装下梁音后再也看不到其他人了,她成为梁音的忠实粉丝。
那个年代追星最常见的方式和现在大同小异,接车或者守在偶像出席活动的地方等着和他们握手聊天。
俞湖简直就是梁音粉丝团里的得力骨干,梁音去参加活动或者拍戏,她都特别关心他的动向。
有一次梁音去北京拍戏,她和其他粉丝们早早的等在车站,那天俞湖手捧鲜花,翻箱倒柜找出新衣服穿上。
她保持一个动作久久不动,张望着汽车开来的方向,思绪早已飘远。
她在想一会儿见到梁音她要说什么话?跟他握手先握那个手?他会不会记得自己?他比自己高多少?
她有一脑袋的问题想问问梁音,等到梁音真正出现时,她觉得自己的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为了见这一面她积攒了很久的情绪突然消散在空气中,眼里只有梁音温和的笑容,
他像闲话家常一般和大家说着“拍戏可辛苦了,特别是哭戏真不好演”
一两句话就能逗的大家笑声不断,接着他和大家一一握手致谢,
直到梁音走远,俞湖依然能感觉到手心里的余温,让她回味良久。
这一次经历彻底的让俞湖对梁音念念不忘。
她辗转找到东北电影厂,希望能够和梁音通电话。
其他人也许不懂,只有俞湖自己知道,她对梁音的执着是崇拜是爱慕,发乎情。止乎礼。
她可以爱屋及乌尊重梁音和杜凤霞,她也喜欢他们的女儿。
这份爱无关他人,全在于她自己,她就是想对梁音好,梁音爱的人,她都愿意尊敬。
只是,俞湖的母亲,为了女儿这份执着,气的差点儿病倒。
这是自己捧在手心养大的孩子,因为一个得不到见不到的男人就把自己拖成了老姑娘。
此时俞湖已经快40岁了,每次提到女儿的婚事,她都忍不住哭红了眼睛。
骂也骂过了,说也说了太多,这个孩子油盐不进,让老母亲的一颗心提到嗓子眼,
她总担心女儿做什么出格的事让自己后悔也让伤害到别人。
俞湖这辈子什么事都可以听母亲安排,唯独对梁音,她的一片赤诚无法让别人明白。
没想到功夫不负有心人,俞湖一次次的打电话过去,也打动了东北电影厂的人,接线员将电话转接到梁音家里。
接电话的是杜凤霞,她温柔的倾听着俞湖这些年来的喜爱与崇拜,听着俞湖对自己和梁音的祝福,她表示深深地感谢。
后来俞湖经常打电话过来,偶尔是梁音接听,她觉得一颗心跳到了嗓子眼,她羡慕杜凤霞和梁音的爱情,也从一个爱慕者渐渐的成为他们夫妇的好友。
04从爱情到友情,她等了太久。
可惜年时,杜凤霞病重,俞湖得到消息后,连夜收拾了行李从北京去到长春。
一路上她都希望火车能快点,再快点儿,杜大姐病倒了,她该多难受啊,这个时候梁大哥一个人也忙不过来,她过去照顾杜大姐就能帮梁音减轻一些负担。
加上他们长久以来电话传音,在她心里梁音和杜凤霞就像家人一样。
医院见到病重的杜凤霞,她形容枯槁,见到俞湖后,热情的邀请她多住几天。
俞湖拉着杜凤霞的手,心疼的看着她说“好姐姐,我来照顾你,你就像我亲姐姐一样。”
一旁的梁音见到这个场景,也红了眼睛,有俞湖在,杜凤霞的病似乎慢慢的好转了。
梁医院,有时深夜也见到俞湖守在妈妈的病床前,两个孩子心里非常感动。
对这个俞湖阿姨更是好感倍增。
看到杜凤霞身体渐渐好转,俞湖也准备回家了,杜凤霞舍不得她走“好妹妹,这段时间你太辛苦了,一见到你的第一眼,我就觉得我们像是一家人。”
俞湖含泪告别了梁音一家,梁音和女儿送她去车站,没想到这一别,俞湖再听到杜凤霞时,却是她突发脑溢血病逝的消息。
梁音的小女儿哭着打电话告诉俞湖“妈妈不在了,爸爸也不怎么吃东西,我们都想念妈妈。”
小女儿的话听的俞湖心都碎了,她经常打电话过来安慰梁音,也邀请梁音带着小女儿来北京游玩散心。
俞湖忙完了事情后,也会赶到长春去,给两个孩子带来礼物,给梁音写信或打电话,有时一聊就是大半天。
两个孩子见到父亲在俞湖阿姨的安慰下,阴霾渐渐的被挥走了,脸上重新开始有了笑容。
她们为父亲的变化感到高兴,已经失去了母亲,这个家庭不再完整,父亲如果再出现意外,她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
此时父亲已经为母亲守了三年,她们主动给俞湖去电,将她接来长春。
梁音主动下厨为俞湖接风,一家人心照不宣,他们都已经不再年轻了,很多事情很多话再一次次行动中,已经心知肚明。
年12月,77岁的梁音迎娶了55岁的俞湖,这一段长达将近40年的暗恋,终于开花结果。
俞湖在婚礼上喜极而泣,婚礼主持朱军很好的把控现场节奏,将他们的感人故事告诉给众人听。
婚后梁音迁就俞湖的习惯,决定在北京定居,两个孩子支持父亲的决定。
她们有空就飞去北京看望二老。
婚后俞湖发现,梁音比她记忆里的偶像更加多才多艺,他们的生活如胶似漆,
俞湖虽然比梁音年轻一些,但是梁音明显更加依赖俞湖,也更加热爱生活。
看到俞湖在忙着,他没事就凑过去,模仿俞湖的动作,还问她“你看我学的像不像?像不像俞湖二号?”
有时候他陪着俞湖出去买菜,快到门口时他突然模仿老太太颤颤巍巍的拿钥匙开门,逗的俞湖哈哈大笑。
俞湖更是将梁音生活的大大小小事情全部一手包揽,梁音想插手她都不让。
俞湖还特意找出来两个人年轻时的照片,把他们合成在一张照片上,弥补了年轻时没有和偶像有一张合影的遗憾。
你懂我的幽默,我懂你的体贴,这大概就是契合的灵魂和有趣的态度碰撞在一起所产生的默契吧。
这样的爱情一直持续了12年,直到年,89的梁音因病去世。
俞湖的心里,那一块儿最柔软的地方,终于坍塌了。
俞湖记得,那天,梁音拉着她的手“我太累了,坚持不住了,这辈子有你是我的荣幸啊。”
梁音走的很安详,没有痛苦,在追思会上,俞湖流着泪轻生的说“这一次,你先去天堂旅游了,可惜你不能回来,等我去时,你可要走慢点儿。”
梁音去后,俞湖将他葬在杜凤霞陵园旁边,她替丈夫完成了生前的承诺。
他们曾经说好,要再百年之后合葬在一起。
即使会心痛,俞湖依旧选择尊重丈夫和杜大姐。
截止到今天,俞湖已经76岁了,每年清明她都会去往长春,在墓地前和梁音和杜大姐絮絮叨叨的说着话,
这墓地里埋着两个她曾经最牵挂的人,她也会告诉杜大姐她的两个女儿现在都过得很好,让她不要担心。
两个孩子曾经极力的邀请俞湖和她们去长春居住,俞湖通通谢绝了,她守着这间小屋子,屋子里到处都是梁音生活过的痕迹,老照片老物件都是她割舍不掉的。
她心里还有一个想法,只要她还在,这儿永远都是两个孩子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