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极地科考35年亲历冰山翻身致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929377.html
中国极地科考35年到世界尽头探无人之境“我感觉自己似乎有花不完的精力,急着要去拥抱这片广袤的无人之境。”54岁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波,仍清楚地记得22年前第一次踏上南极大陆时,冰雪踩在脚下嚓嚓作响的声音。那是中国南极考察队第14次踏上南极洲。孙波回想起来,那时是把眼睛给了南极,之后的八赴南极,才真正走上了极地科考的道路,一干就是22年。从年首次南极考察至今,一代又一代中国科考工作者勇闯极地,从第一次将五星红旗插上南极洲,到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建起考察站;从没有一艘专业极地科考船,到海陆空立体化协同作业;从带回第一块南极陨石样品,到领跑南大洋系统研究。35年前,首闯南极的日子还历历在目,一个月后,中国南极考察队又将第36次出发。目的地,依然是那片遥远而神秘的极地大陆。浩浩荡荡的内陆队在出发基地整装待发。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李航摄“这里是南极,没有意外才算得上意外”一座位于中国南极中山站外海区的大冰山,在海中“翻了一个个”,却搅得米开外的中山站岸边不得安宁。那是年2月2日。一天连续卸货的南极考察队员们,难得坐在岸边闭眼养神,突然一声巨响,海上的大涌浪排山倒海地向岸边扑来,冲击着岸边的小冰山和浮冰上下蹦跳。大家立刻跳起来,拔河式地拼命拉着缆绳,抢救停靠在岸边的“中山艇”和“长城艇”。“一个巨浪拍过来,把所有人都掀翻了,顽强的队友们又马上爬起来。在大家的努力下,小艇才避免了被撞碎。”这是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队队长兼首席科学家陈立奇曾亲历的一场南极“冰山翻身”的致命危机。南极的危机四伏,是时时刻刻的。年轻的第31次南极考察队员李航,将他在南极经历的天生活记录了下来,他在书里写道:“这里是南极,没有意外才算得上意外。”年5月24日,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区正式进入极夜,太阳将有两个月不再升起。这是李航第一次在南极越冬。“此时的南极大陆几乎被整个从地球上隔绝,任何工作疏忽造成的影响,到了这时都会被成倍放大。通信、发电或者食物保存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纰漏,对越冬队员来说都将是一场严峻的生存考验。”李航说。烦心事很快就来了。一次例行站区巡视中,李航和队友发现一个装有食品的冷藏集装箱出现电路故障,导致里面存放的白菜、萝卜、土豆等蔬菜大面积腐烂。经过一番“抢救”,原来好几筐白菜最后被匀成了一筐,他们将比原计划提前过上没有稳定的新鲜蔬菜供应的日子。李航很是感慨,“很难想象,南极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原始的食物危机在这儿依然肆虐。”留守的越冬队员每一次户外作业,都是在与近在咫尺的危险博运气。狂风卷雪堆积成的雪坝可能会让人陷进齐腰深的积雪;隐藏在雪下的冰裂隙随时可能将人卷入深不见底的海水;走远一些,则极有可能在荒无人烟的冰原中迷失方向。由于长期在与世隔绝的极端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再加上极夜漫长的黑暗,越冬队员还面临着多重心理考验。“在极地荒原,要战胜已经适应现代文明的内心,克服有限的资源与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孙波说,更重要的是,考察队员还要面对放飞的内心与有限的现场之间的博弈。“南极大陆是一片连亘多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冰原,每个人都会从内心深处想拥抱这片广阔的空间。但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有限的活动空间,科考队员必须在限定区域工作,让人产生心理上的失落。”也因此,每一年,科考队员都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才能踏上前往南极的征途。考察队员站在考察队的集装箱上仰望星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李航摄从乔治王岛到冰盖之巅每年前往南极考察的科考队员中,有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南极”,夏立民就是其中之一。作为第36次南极考察领队,今年10月,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夏立民将第八次奔赴南极。“又要去南极了。”想起20余年极地考察生涯中在南极度过的日日夜夜,夏立民最难以忘怀的,是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建设昆仑站。年10月,夏立民任副队长的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带着一项艰巨任务前往南极。他们要在南极冰盖之巅,建设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位于冰层达多米厚的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年均温度为-58.4°,冬季温度在-80°以下。由于其恶劣的气候环境,一直被国际南极考察界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建站从一开始就遭遇了意外。“建站物资要先由‘雪龙’号运输到中山站,再通过雪地车运到内陆建站点。没想到一辆雪地车意外沉海,路途中雪地车又接连故障,导致卸货一度停滞。”夏立民回忆,由于运力不足,考察队员只能驾驶雪地车拉着堆放物资的雪橇来回“倒腾”。从中山站到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有公里,12辆雪地车拉着多吨物资,绵延两公里,在危机重重的冰原上前行。夏立民记得自己当时驾驶一辆总重达92吨的卡特拖车编组,“驾车要求精神高度集中,那时我的精力到了极限,开车开到休克。”经过公里的艰难跋涉,终于将建站与科考物资装备运输到南极冰盖最高点。克服了严寒、缺氧和体力极限,二十多天后,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在人迹罕至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建成了昆仑站。现在,南极内陆考察队每年都要在昆仑站进行夏季考察。“作为我国第三代考察站,昆仑站在通信、能源、新材料使用等方面都达到领先地位,甚至已经具备了类太空考察站的雏形。”孙波说。除了冰盖之巅的昆仑站,作为常年站的中山站和长城站也逐渐更新换代。现代化的落地式建筑取代了集装箱拼接成的集群式,先进的供暖系统使中山站精确地保持着24℃的温度。更值得期待的,是已确定将在罗斯海地区建立的中国第四代南极考察站。孙波说,新一代考察站将率先使用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一代洁净能源。“最大的特点是智能化,更少的人留守现场,更多的科学观测依靠自动化实现。设想一下,未来我们坐在实验室里,就能了解南极考察站的运行情况,通过遥控操作南极的调查观测活动。”这距离中国南极科考的前辈们在乔治王岛上建立中国第一个考察站——长城站,已过去35年。正在南极海域破冰作业的“雪龙”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李航摄首闯南极的日子时光倒回到年的夏天。彼时,中国刚成为《南极条约》的缔约国不久,开始筹备首次南极考察,并计划在南极建立考察站。如何去到南极,是南极考察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在当时的国情下,要为南极考察建造或者购买一艘专业的极地科考船,几乎不可能。但首次南极考察“箭在弦上”,考察队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改装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和“J”船前往南极。当时,从中国赴南极没有现成的航线可循。经过反复研究,考察队确定了一条抵达南极的最近航线。对首次远征南极的中国考察队和“向阳红10”号和“J”船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探险。其中最危险的一段航程,也是从中国去到南极的必经之路,是有着“咆哮的40°”之称的南半球西风带。“船只在惊涛骇浪中剧烈地颠簸摇晃,船体倾斜,船壁扭曲声、怒吼的波涛冲撞船体发出的‘哐当、哐当’巨响,使人心惊胆战。”首次南极考察队长郭琨在日记中回忆,在狂风巨浪的西风带航行了6天,“向阳红10”号和“J”船终于穿越了航程中最艰险的航段。经过37天的艰难航行后,首支中国南极考察队终于抵达南极洲,来不及欣赏神奇的极地风光,便立刻开始勘查长城站站址、卸运建站物资、抢建码头。郭琨在日记里详细地记录了这场26天的苦战。在南极建站,常常遭受“老天爷”的考验,三天两头都是风雪雨雾的“四重奏”。一天凌晨,一场暴风雨袭击了建设中的长城站。一栋主体房屋屋顶的防水铁皮被大风掀起。若不及时抢救,铁皮就要被暴风卷走。抢救的话,队员要爬上5米高的屋顶,十分危险。最后,8名队员戴上防风眼镜,拴上安全绳,一人抢修一人保护,花1个多小时把刮翻的防水铁皮钉牢在屋檐上,保住了新建的房子。经过26天与时间的赛跑,长城站在年2月14日建成。建站队员在这26天里,“没上过山,没下过滩,没出过湾,没上过天。”“如今看来,30多年前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代考察站虽然简陋,但实现了到达南极、在南极生存下去的目标,支撑起了中国南极考察的第一步。”孙波说。考察队员行走在南极冰山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李航摄“两极是全球变化的放大器”极地科考船、极地考察站、极地内陆车队以及近年开始服役的极地固定翼飞机,构成了中国极地科考的四大支撑保障体系。35年间,中国南极考察的装备不断完善,已经从“抵达南极”走向“研究南极”。从未间断的极地科考,到底在“考”什么?在陈立奇看来,由于极地的原始性、敏感性、脆弱性和放大性,两极是全球变化的一个放大器。孙波记得,以前去南极,科学家们都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工作,随着对极地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中国极地科考开始布局多学科“组团”作业。“过去有的学科只研究冰川,现在要研究大气如何作用于冰川、冰川怎么反馈大气、冰川与海洋又如何相互影响,通过观察这样多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研究南极。”这样的变化,也让中国极地科考从跟跑国际,到与其他国家并跑,再到某些领域内领跑全球。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南大洋考察。“南大洋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和全球变暖产生的大量热量,是地球系统及其变化的关键。世界各国对南大洋的考察都是在不同区域进行相关研究,中国率先倡导以南大洋系统视野来进行研究。”孙波解释,力图呈现一个完整的南大洋物理动力框架,才能回答南大洋的变化对全球产生的影响。而在南极大陆,全球科学家最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swatery.com/glzy/118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