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泉禅的精神与人生智慧上

禅的精神与人生智慧(上)

文/王雷泉

诸位,非常荣幸可以在上海图书馆给大家讲讲佛学的思想,能够有这样的机会,也是众多因缘凑成的。主持人给我两个小时的时间,这个题目要讲三个小时也绰绰有余,所以闲话少说,直接切入主题。

题目跟海报稍稍有点区别,这便于组织我的思路。“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这个题目,有四个关键词:人生、境界、禅、智慧,据此可以讲四个方面。一、人生。佛教是怎么看待我们人生和世界的,简单叙述一下佛教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二、境界。境界与生命主体的心眼相对应,学佛就要使我们从缺心眼状态,上升到有心眼、大心眼的状态。那就要提升眼界,从凡胎肉眼层面,上升到佛的知见;放大拓展到如佛、菩萨一样广阔的心量,那就是量周法界。法界,是佛菩萨所面对的世界,我们凡夫面对的仅仅是世间。三、禅。要提升眼界、放大心量,就要靠智慧。今天重点谈的是“禅的智慧”,给大家介绍一下禅在整个佛教中的地位。四、智慧。要解决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的关系,借用南泉普愿禅师的话:“须向那边会了,却来这边行履。”向那边会了,是打开佛的知见,然后来这边处理人世间的事情。

这里有一个示意图,箭头贯穿一个苹果的剖面:苹果核、苹果肉和苹果皮,正好对应着佛教所具有的信仰核心、社会层面以及文化外延这三个层面。今天我们就直探本质,讲讲这儿的核心部分。学习佛教,一定要学习佛教的核心价值,才会对提升我们生命的意义有帮助。不能老是停留在哪里寺庙开光时天空现佛光了、哪个和尚烧出几公斤舍利子那个层面上。我们要直探本质,弘扬佛教的核心价值。箭头内,标示着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追求的生命方向:安居乐业→安身立命→明心见性。孟子曾经讲过,老百姓要有恒产方能有恒心,要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知识分子身无分文而心忧天下,因为对生命的意义有追求。在所有帮助我们安身立命的宗教和哲学中,佛教,特别是佛教里面的禅宗,就定位在明心见性。箭头层层向上,从安居乐业到安身立命,在安身立命中,我们追求的是明心见性,也就是直探生命的本质。

一、佛教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看法

所有的哲学和宗教,都是要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什么叫安身?人存在于天地间,有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庄子有个坐井观天的寓言,井底之蛙跳到井口上,遇到大鹏鸟,才发现自己原来生活的世界是多么可怜,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的“人”字,一撇一捺,上面顶着天,下面安立在大地上。我们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就要在天人和群己之间,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在天地之间,在社会之中,我们到底算老几?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君子素其位而行”,守住自己的本分,而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什么叫立命?精神所寄托的生命意义,以及我们人生发展的规律。哲学与宗教,是对人自身的反思、反省,知道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深刻体会到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要解惑,要知道生命的终极意义,要追求心安。有句成语叫做心安理得,其实应该倒过来读,唯有得理,才能心安。

人是天地中的存在,人生活于社会中,联贯着五伦或六方关系。按照儒家的五伦说法,有天地而后有万物,有万物而后有男女,天地、万物、男女,讲的都是自然关系,深山老林里的男人和女人,与动物没有什么差别,那是自然的存在。儒家把夫妇之道定为五伦的开端,有男女而后有夫妇,社会关系由此展开。有夫妇而后有父子,一加一等于或大于三,于是就有了父子关系。有父子而后有兄弟,古人不搞计划生育,那就有了兄弟和姊妹关系。有兄弟而后有朋友,推广开来,就有了广泛的社会关系。四伦之上,最重要的是君臣关系,也就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君臣关系在中国是源远流长,只要看看今天的称呼演变就知道了。毛泽东时代,见了面称同志,文革中搞清理阶级队伍,工人阶级领导上层建筑,所以见面叫师傅,我们这一代五六十岁的老人都知道,见面称师傅比称同志安全。到改革开放,与世界接轨,那就称先生、女士。到邓小平年南巡讲话后转入市场经济,十亿人民九亿商,剩下一亿待开张,是人都叫老板。连我们都“被老板”了,到饭店里,服务员问:老板,点什么菜?但是最近七八年以来,不叫老板叫领导,我们又“被领导”了。儒家的五伦,配上天地君亲师,君也是最重要的,历史上往往是君师一体、政教不分。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印度佛教所讲的六方关系,东南西北上下六方,对应着父子、师生、夫妻、亲友、主仆和僧俗关系,而以上方对应着中国所缺少的僧俗关系。佛教传到中国,能被中国社会上上下下广泛接受,在于它有对超越于天地的终极价值的追求,能够弥补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不足,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刚才讲到,我们追求心安理得,要得理才能心安。得理,就在于打开佛的知见。佛教认为生命的存在,是我们所有行为的结果。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的存在,是生命行为的果报,这就叫“正报”。与生命正报相对应的自然环境,就叫做“依报”。在六道轮回中,上天堂享福,或者是下地狱受苦,都是单纯地受报。唯有人道与其他五道不一样,人类是造业和受报的双行道,既是造业的主体,也是承担果报的载体,因此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自由。

唐代有一位大官,到庙里与和尚相谈甚欢,说佛教思想真是博大精深,但不能理解六道轮回,俗话说耳闻为虚、眼见为实,大师你能不能把天堂地狱变出来给我看看,我就相信了。和尚是怎么回答那个大官的呢?他以不屑一顾的眼神看着那个大官:就凭你这么一个蠢东西,也配来问如此高深的问题?官员大怒:我好心来向你求教,你竟敢如此羞辱我!他拔出佩剑,在大殿追杀那个和尚。和尚一边轻挪步子,一边笑眯眯地说:长官,此时此刻你已经身陷地狱啦!唐代是佛教高度繁荣的时期,政府充满文化自信,不怕外来思想渗透,官员的佛教素养也比现在高。他一下就听懂了,当下跪下来忏悔。按佛教说法,有五逆重罪是活着就要下地狱的。哪五逆重罪呢?弑父、弑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他在大殿拿剑追杀方丈,你不下谁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够忏悔改过,还是好同志。法师笑眯眯对那位领导说:此时此刻,天堂大门为你打开。由此可见,一念之差,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生命就是选择,选择行善还是作恶,决定了生命的去向。佛门有句老话:“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通过我们现在的行为,大体可以判断中国和个人将会走向何处。命运不是靠八字算出来的,是靠我们的行为推导出来的。

《法华经·方便品》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就是佛的智慧。开与示,是佛自上而下把觉悟的智慧,通过各种教化方式展示给我们,来开启、引导我们的智慧。悟与入,是我们自觉地抬起头来仰望星空,接受佛菩萨的教诲,通过努力学习来体悟、证入佛的智慧。一言以蔽之,三世十方诸佛是为解决众生的生死大事而来,关键在改变众生知见,具有与佛一样的智慧。由此可见,佛教认为世界和人生的状态,来自于我们的知见。你是什么样的知见,你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和世界。

我们再引一段《坛经·般若品》里的话,这里重点谈的是《金刚经》的思想。在〈般若品〉结尾有一个诗歌体的总结,叫〈无相颂〉,开头就说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说通,亦即教通;心通,亦即宗通。一个合格的法师,应该是宗教兼通。这里顺便讲讲什么叫宗教。中国古汉语里没有“宗教”这个词,这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向西方学习,对西文religion的翻译。Religion,是联系和再联系的意思。按照西方宗教的说法,世界和人是神创造的,但是人被创造出来之后,日益背离了神,所以需要通过宗教信仰和行为,重新回到神的怀抱,也就是修复、重建与神的联系。日本人就用了中文的“宗”字和“教”字,翻译成“宗教”。宗,就是祖宗、祖先,这是我们生命的来源,由此引出本源、根本、终极、神圣、至高无上的意义。我们办学、开讲座要有宗旨,就是根本意义。教,就是教育、教化,要有一套成体系的学说。宗是根本的,箭头向上;教是传播的,箭头平行或向下。宗,是宗教的根源。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大一神教,不管所信的是什么名,像犹太教的耶和华、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阿拉,都是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神,是世界的创造者,是人间秩序的主宰者,也是我们未来命运的审判者。那佛教里有没有这样的东西呢?没有。佛(Buddha),顾名思义,本意就是觉悟者。所以,佛不是创造者,不是主宰者,也不是审判者,佛是觉悟者。寺庙里和尚做早晚功课,至少要念十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佛就是我们的导师。这个世界不是佛创造的,我们受罪还是享福,也不是佛决定的,佛就是老师,把他觉悟到的真理告诉我们。一神教的宗,来自于神的启示,叫做启示性宗教。那么佛教的宗,就来自于佛的觉悟,所以佛教是觉悟性、内证性的宗教。佛把觉悟到的根源性、神圣性的意义,用语言在人世间传播,那就是教。禅宗称自己是宗门,称别的宗派是教下。六祖惠能在〈无相颂〉里告诉我们,不管是教还是宗,都要通达,才能如太阳一样遍照虚空,驱散所有的乌云。“为传见法性,出世破邪宗。”禅宗传的就是明心见性之法。

下面两句非常重要:“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世间,即热恼不堪的滚滚红尘;出世,即佛教的理想境界,是烦恼消除后的清凉世界。知见是正还是邪,决定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世界。什么叫邪见,什么叫正见?《坛经·机缘品》提到,邪见就是众生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开众生知见,就形成现在痛苦不堪的世间。正见就是佛之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达到佛教的理想世界。可见,生命是痛苦还是快乐,世界是污秽不堪还是清净自在,关键在于我们知见上的正与邪、净与染。

二、提升眼界,放大心量

境界与心眼相关,本节谈提升眼界,开佛知见;放大心量,量周法界。王安石有二句名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佛教谈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代表着五种知见。知见,是主体观察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什么样的知见,就有什么样的境界。

我们处于最底层的肉眼,认识世界带有先天的局限性,所谓坐井观天、鼠目寸光、狗眼看人低,说的就是我们认识的局限性,而且认识中还经常会出错。你看我的肉眼还是戴副眼镜的处理品。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科学手段,与眼镜也只是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今天的科学无法证明天堂地狱鬼神的存在,但也无法否定它们的存在。正是因为人深刻反省自己认识能力的局限,于是就打开另一种视角——天眼。古今中外,所有的民族和文化传统,毫无例外都产生了巫术和宗教,试图用神秘的力量,解决人力无法解决的问题。巫术和宗教都有共同的世界观基础,就是万物有灵论。巫术相信人身上和世界上弥漫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只要通过法术掌握这种力量,就可以为人的目标服务。比如说大兴安岭着火了,找气功师在北京作法灭火,身上长了瘤子,巫师有能耐把那个瘤子血淋淋地抓到手里。你看江西那个王林大师,忽悠了多少高官、富商和大腕,不问苍生问鬼神!说明从古到今,都理解到人的力量有限,所以才要诉诸那些神秘的力量。八十年代初,我曾接触过三年特异功能,见到的高人多了。巫术有没有效果呢?有。灵不灵呢?灵。灵的比例是多少呢?大概一半对一半。但人们总是相信灵的一面,如果不灵,就说因为你心不诚。巫术还是有点效果的,所以至今还可以忽悠一大批人。但是,正如鲁迅先生讲的:“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美国人丹尼尔写过《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提出巫术是宗教和科学的共同来源。毕竟巫术试图掌握那种神秘的力量为人的目标服务,而科学是用可验证的、更精细的、逻辑的、理性的方式去掌握世界。但巫术还有不灵的一面,于是人们就把自己的命运交付给高高在上的神灵,祈求神保佑我们的一切。对于巫术和宗教中存在的神秘力量,佛教并不否认,但佛教认为天眼依然是凡夫境界,都是不究竟的,所以反对炫耀神通,以免误入歧途。我们不能停留在凡俗的肉眼,也不能着迷于天眼的神秘。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慧眼,就是佛教缘起性空的智慧,把所有主观的偏执放下,让主体认识与客观实际完全相应,如实观照事物的实相。实相是什么呢?就是一切皆空。很多人误解了空,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空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智慧,把所有主观强加给事物的错误知见,所有主观虚构的东西彻底剔除。比如说,现在我手中端起的这个东西,叫做茶杯。但可不可以说它永远是茶杯呢?不是的。现在说它是茶杯,因为它符合构成茶杯的几个条件,有容器、水、茶叶,我在喝它,故对这个众缘和合的暂时现象,赋予茶杯这个符号。但我们不能说,它只有茶杯这种独一无二的实体性。条件关系改变了,它就不叫茶杯了。如果里面放的是酒,它就是酒杯。如果我在这里抽烟,它就是烟灰缸。如果放上笔,它就是笔筒。它有无限可能性,一切随时空条件关系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没有茶杯的自性存在。所谓永远不变的茶杯自性,并不是它的真相,这只是我们主观虚构的产物,是主观认识上的妄执。主观错误的认识,必须用强有力的空的智慧来消解。茶杯是因缘聚合的暂时产物,以缘起故,没有茶杯实体性的自性,无自性故空。空就是事物的真相,无以名之,强名之曰空。慧眼,把我们以往错误的认识剔除、消解,回归到事物的实相。故《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们要透过幻象,看到事物的真相。

光看到事物为空,掌握了真理的普遍性还不够,还要掌握真理的多样性、特殊性、具体性。佛教在人间传播,要教化上至国王大臣、下至贩夫走卒各色人等,就要讲不同道理。用一把钥匙打开千万把锁的只有两种人:小偷和开锁匠。用一种药能治所有病的,好象只有万金油,当然什么也治不好。菩萨要对机说法、因材施教,那就要现身说法,面对什么样的众生,菩萨就呈现什么样的形象来度化人,那就是菩萨的法眼。法眼,把一切为空的真理普遍性,上升到真理的具体性,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佛眼,就是佛教最高最圆满的智慧。禅的智慧,就是帮我们打开佛的知见。

以上用佛教的五眼说法,分析了五种认识的层次。下面从四个方面,分析心与世界的关系。这里借用道家的阴阳鱼图,一半是黑的,一半是白的,表明我们心灵中,半是天使,半是野兽,可以上升为天使,也可以堕落成为魔鬼。

第一个方面,从认识论和心理学角度看心与世界的关系,涉及到身心关系、主客观关系。今天主要谈心与境,也就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佛教告诉我们,人在没有达到佛的智慧之前,认识到的仅仅是表象、假象、幻象。所以佛教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相,是我们主观投射的产物。如图示的哈哈镜,镜中照出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经过我们主观认识的扭曲。再看这两幅图片,很有趣。第一张,粗看是人的屁股,再细看,是举着杠铃的肩膀三头肌。我们眼见的不一定是实,再看第二张摄像机的取相活动,后面的明明是凶手,但经过摄像机的取相,前面逃跑的人倒像是凶手,后面的凶手反而像是受害者,这叫混淆黑白、颠倒是非。诸位,你们不要笑!我们的认识经常就这样犯浑,看到的并不是真相,有时候恰恰是颠倒的假象。所以佛教告诉我们,要透过表象,透过假象,去认识真相,要观照实相。

刚才讲过,佛是觉悟者,佛教就是追求觉悟的宗教。现在我们为什么没有觉悟呢?因为精神被污染了。请注意,思想觉悟、精神污染这些术语,通通来自于佛经。精神的污染(或说染污),就是烦恼。烦恼又翻译成结,琼瑶有小说《心有千千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打结。烦恼、结、污染,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中医所说的漏,如鼻渊、肛漏。烦恼如葛藤一样束缚住我们的思想,又叫做缚。烦恼的根源在于不了解宇宙和生命的实相,扭曲了自我与世界的真实联系。佛教把障碍我们对真相认识的源头,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对贪婪欲望的追求所形成的障碍,叫做烦恼障。最大的欲望无非是财、色、权,有如成语所说:利令智昏、色胆包天、权迷心窍,让你神智无知,迷了心窍。另一类是所知障,来自知识的局限和认识上的片面性,有如一叶障目、盲人摸象。人们就是被这两种障碍,遮蔽了对真理的认识。所以要知道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一定要把我们的认识从所知障、烦恼障中解放出来,才能接近、把握事物的真相。

第二个方面,从伦理的角度来探讨凡俗生命的流程。我们把十二缘起支,浓缩成起惑、造业、受苦三个环节。惑,就是烦恼、污染、结、障。业,因起迷惑而产生错误的行为。苦,为错误行为所承担的苦果。所以,内在精神的污染,造成错误的行为,带来相应的后果,就造成现在不完美的生命状态,以及所依存的环境。去年有两个典型的环境事件:沙逼北京,猪投上海,这不是天灾,百分百是人祸。以邻为壑的污染心态,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就造成各种各样的环境恶性事件。所以,心的清净还是污染,就决定造下的是善的还是恶的行为,从而决定我们生命的流向,是向上走向天堂,还是向下走向地狱。佛教以心的污染还是清净与否,解释流转与还灭的原因。流转缘起的箭头是向下的,跟着烦恼走,顺着污染的心灵、错误的行为,造成现在受苦的后果,生生死死在六道里面轮回。佛教并不是简单说明这个生命流程,正如马克思说过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佛教揭示了起惑、造业、受苦的流程以后,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即还灭缘起。既然造成错误行为和痛苦结果的是错误的思想,那就要从根本上改起,把惑破除,把无明转化成明,我们就获得了解脱,使我们的生命离苦得乐。佛教不仅是说明世界,它为我们生命的改造、环境的变革提供了实践的依据。

第三个方面,从更广阔的社会学、政治学角度,来看待我们的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刚才讲过起惑、造业、受苦,个人所造的业叫做别业,无数个体所造业的聚集叫做共业。生命不仅受个体别业的制约,还在更大范围内受到共业的制约。共业最小的单位是家庭,夫妻关系、父子关系,皆有很深的因缘才相聚在一起。共业圈从家庭,到学校、城市、国家、世界层层放大,乃至企业文化、行业品牌、城市风格、国人形象,皆是共业。所以,不要以为自己是绅士淑女,有多么优雅,我们同时承担着整个上海人、中国人的共业。佛教的社会责任感,就从共业与别业的辩证关系里推导出来。菩萨以他为自,只有解脱一切众生的苦难,菩萨才能最后圆满成就佛果。由此形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思想和菩萨愿行。慈,是无条件给予他人快乐;悲,是把别人痛苦感同身受,看作自己在受苦一样。环境问题也是如此,环境是人类行为造成的,要改造环境,就要改造我们人心。所以菩萨精神不仅仅是感情的放大,也是理性的抉择。从正报与依报、共业与别业的辩证关系中,感受到菩萨改变环境、改造社会的大悲心。

第四个方面,从宗教哲学角度看心与终极存在的关系。终极存在,只有佛才能把握,这里用一个圆球来描述佛菩萨所面对的法界。我们凡胎肉眼所看到的,只是球中某一个点、某一条线、或某一个板块。不管是点、线,还是面,都是平面认识,都会有局限性和片面性,通通是凡夫之见。佛所认识的,是一个圆球的世界,而圆球上任何一点与圆心都是等值的。佛教讲圆,即指没有片面性,不执著,没有偏见。开佛知见,即要达到悟道者头头是道、圆融无碍的境界。这个圆球包括了世间和出世间,以此法界的全局观来处理世间与出世间的关系。从理体上讲,我们的心与佛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与佛所掌握的终极存在是等值的;从事上来讲,要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佛教的智慧,不是让我们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让我们生存在这个滚滚红尘中,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或者做到尽量不湿鞋。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要有佛一样的眼光和胸怀来处理人间的事务。

讨论过心眼与境界的关系后,现在可以做一个小结。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心是生命升堕的枢纽,也是决定众生净垢和世界治乱的关键。现在我们选择向上的生命进路,纵向展开以成佛为中心的向上途径,横向展开为心与众生及环境的关系。向上,成佛是生命的最高价值,这就是我们生命的高度。生命的横向坐标,联结着社会和环境,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广度。高度,要做到见与佛齐;广度,要做到量周法界。生命在走向觉悟的过程中展开,关键是净化我们的心灵。所以,精神净化就成为我们个人修行和社会变革的实践枢纽。在上求下化的过程中,提升个体生命境界,净化我们的社会,改善生存的环境。

本文为作者年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都市文化”系列讲座上的演讲。









































男性白癜风怎么治疗
如何识别白癜风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watery.com/glzy/4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