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创作为什么没有推荐阅读,可能是这些原

有朋友问我怎么才能成为写作小白变成大神为什么一直没有推荐阅读

个人建议如下:选着创作领域只能选一次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图文视频在这基础之上在去进行细分领域,如果选择了不擅长的领域也建议做垂直创作,围绕这一领域去创作不会影响其推荐引流

1.知名作家徐则臣说:训练一定要有,哪怕你是个天才。

训练其实不难,关键是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所以你一定要坚持,坚持的结果就是熟练,熟练之后便是精通。

我发现自己和你问我的问题一样自己也是没有推荐没有阅读,我就认真的去阅读那些大神阅读量很多评论很多的文章来发现自己问题。我发现他们的文章会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往往当你看到标题?开头?故事性?就会有一种想要继续阅读下去的冲动。后面我就向他们请教他(她)们告诉我,刚开始的时候和我目前的状态是一样的,然后需要持续不断更一边更新一边学习,这就需要去练习。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就痴迷于练开头。往往定了一个基本大纲之后,我就开始学习如何开头,久了我就发现,这开头是很考验功力的。

如果你用一个平淡的开头,后面往往就会被束缚在这个开头提供的氛围中,翻身很困难;而如果用一个有起伏和悬念的开头,后面就能相当轻松地进入剧情,发展极快。

比如这样一个开头:

“不要开灯。”她说。我不敢开灯,因为不想让街上的人看到。

往往这样一个开头不止能带来剧情的快速推进,还能勾起读者的好奇心,为什么不要开灯?在做什么事?阴谋诡计还是偷情?这让读者很想继续读下去。

训练的时候不能死板,要灵活机动。实际上你练习的次数越多,你的能力就拓展得越宽,你的素材库和技能库里就多了一项可以随时调用的武器。

当然,不仅仅是开头,中间情节,还有结尾等等,你都可以进行类似的训练。

有的时候你会卡文,就是坐在那里,可能一下午都写不出来什么,脑子里一团浆糊,这时候不要钻牛角尖,要学会正确对待训练中的卡壳现象。死磕是有意义的,但在绝路上死磕那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要用对方式方法,当你卡文又不愿跳过写下一段的时候,完全可以直接用苍白生硬的手法解决这一段,这里有个好处:你能够发现自己的弱项。在整体写完后再反过来写这一段,这时候全书架构你已经清晰了,上下文也明确了,再来为这一段补写个10种版本,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时你就能轻而易举解决它。

当你反复用不同方式练同一个环节时,基本上就能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每一项组成因素都烂熟于心之后,再整体去写作,到哪一步你都能自如应对,这就像背了九九乘法表一样,再遇到三七,可能你想都不想就脱口而出二十一了。

2.广泛地积累达到效果的唯一标志是——你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写作情况下唤起你的记忆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想要进行写作训练,肚子里没货怎么行?即使你有了各种技巧和手法,下笔时找不到素材,那就和新手没有区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没有足够的积累,你可能都不知道这些技巧是怎么用的,而积累的唯一途径便是广泛阅读。

一个人的生命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谁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同时很多学习写作的同学还是青年起步,不做广泛地阅读,不去感知他人的世界,写出来的作品也很难具有深度。

你应该安排至少一半的时间来做阅读,做积累。

根据个人条件的不同,时间分配会有所差别,但是有个建议:保证最低写作时间的前提下,尽量多做阅读和积累。

阅读是第一线的工作,和常规的写作训练应同时进行,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作家需要为自己的所有作品、言论、甚至某处描写或段落负责任。

据查证,老舍最早的一本藏书叫《辞源》,从他开始写作起,就伴随了大量的阅读,比如在伦敦大学时期,有《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著,《浮士德》歌德著,《大卫·柯波菲尔》狄更斯著等。他在写长篇小说《二马》时,订了一个计划,先打听了近30年第一流作家的代表作,要求自己对每一位作家最少要读一本作品。

这些名作家的经验全都在告诉我们:要多读。

当然,多读也要抓核心,一遍扫过去是没有用的,如果你读的时候不投入,那就和翻报纸一个样,翻完就完了。这里说的投入,是指一种非略读,不是按你定点找资料一样,目录里没有找到想要的就放弃这本书,而是说需要你花一些精力去和作者做心灵上的沟通,去探索这本书,并把其中对你有用的部分,不管是技巧还是整体架构还是思维,积累下来。

这是一种提炼的能力,当你达到自如的境界时,你会发现生活中任何事物都能成为你的素材,那时候就不仅仅是一本书了,可能邻居的一句话、孩子的一个笑容、甚至某个公司的文案都会在你眼里变成养料,助你成长进步。

如何才能达到上述的境界呢?任何人都有不同的情况,理解力极强的也许读得少一些,笨一点的需要多读一些,但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如我一般。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北大期间,把图书馆的书挨个看,这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俞敏洪最令我佩服的地方,就是这股拼劲。

如果你多读了很多书都感觉没效果,并且你每本书都是认真看了,那就继续再读,这有一个阀值,你一定会在某一天达到这个临界点,然后突然感觉,哎,好像自己懂了什么,但具体懂了什么又说不出来,接下来再去写作,就会发现一路亮绿灯,写什么什么通畅,写到哪儿脑子里都能蹦出来内容,那你就已经——自如了。

阅读时还要有一些意识和方法,这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乱读”第二个阶段为“系统读”或者“一人一部代表名作”很好理解,当你阅读量不够丰富时,没必要去研究某一人的作品,这时应该以扩大面为主,不管是谁的只要有都去试试,也不要分好坏,好作品坏作品都会给你帮助,有人觉得差的作品会让自己退步,也不见得,不读坏的,你又如何避免同样的错误呢?

当你的阅读量到了一个水平,这时就要专研了,比方说喜欢某位作家,那就把他的作品前后左右都拿来做“系统读”,不管是青年时期的还是后期的,处女作还是成熟品,这样你就能站在一定高度去审视,对你自己来说也有更好的促进效果。

3.以兴趣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

懂了方法,理解了过程,你还需要处理自己本身的问题——选择性写作的问题。

刚开始你可以试错,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在哪里,不知道哪个更擅长,不过等你进入写作几十年后,如果还是在纪实、非虚构、武侠、推理、悬疑、科幻等等各种领域里来回摇摆,那我更建议你放弃写作,至少要重新考虑后再开始。

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完所有事,任何作家都不可能擅长各种类型,你需要广泛撒网,重点捞鱼。

你要逐渐摸索到自己喜欢的领域,擅长的类型,然后在该方向持续发力,等你在该领域成为了大师,获得了实力,再开拓其他方向也来得及。此时你还能带着高超的原手法,在新方向上做创新,最后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海明威曾提出过写作的“冰山理论”,是指写作如冰山,表面上露出来其实不多,大部分都埋藏在海里。实力需要一步一步积累,需要专注某类型某方向来积累,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途径,才能给世人一个创造优秀的作家,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在写作之路上独居优势,完成从无到有,从劣到优的升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swatery.com/jxgl/113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