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民国时期湖州医学
四、医药名家与医书(下)
2.中医
傅岩(傅耜颖)
傅岩,字稚云,一字耜颖,因居闻波兜,故晚号闻波居老人。生于年,卒于年。精通医术,学问渊博。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傅氏即创办吴兴医会,任医会会长,积极开展医学活动,定期举办学术研究会。并襄助国医检定考试每年一至二届以及学徒资格统考,为湖州地区和省内外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中医人才。
傅氏还创办《吴兴医药》杂志,发行海内,曾为全国颇有影响的中医刊物之一。年3月,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余云岫提案”,提出了一系列消灭中医的具体措施。面临中医药命运危亡之际,傅稚云亲笔书写了《请愿书》,先后3次组成“救亡请愿团”,分别推举宋鞠舫、张禹九、许佩斋、胡公朔、王弋真为代表,受湖州医界和各阶层人士委托赴南京、上海等地参加全国中医界反对消灭中医的请愿斗争,要求废除这一提案。他主张中医应有系统教育,创办中医专门学校,提高中医人才素质,私家传授不足以言教育等,尔后,国民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否定了这一提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国民政府通过废止中医案
傅稚云亲笔所写的《请愿书》全文如下:
南京国民政府钧鉴:窃谓中医学术,亦吾中华数千年相传国粹之一端,大之足以强民族,小亦可以裕民生。夫民族强,民生裕,则民权于是乎得发伸焉,此合之先总理三民主义当不背谬。乃自袁氏(袁世凯)窃据国柄,倒行逆施,仰承帝主信徒,不许中医学术列入学校系统。各有电争,周惜民议,喧宾夺主,国粹沦亡。当民国十四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及全国教联会先后举行年会于太原、长沙,均议决“中医教育应列入学校系统”一案,曾向北庭教部建议,未见施行。盖我中医界遭受摧残抑迫已历多年。今我国民政府成立,定都金陵,安内攘外,王焕新酞,百端待举,巨细靡遗,凡我人民无不仰望,敝会同保,敢贡一得之愚,为中华医界前途请愿。查吾中医历来相传,不过私家传授,不足以言教育,学派分歧,毫无统系。中医亡无进化,实具于是。近年医界先觉,觅谋进展方策,创办中医专门学校,江浙晋鄂,凡五六所,只是各行其是,无统系之教课,无一定之方针,用心虽善,办理未当,此应请我政府提倡于上焉,予通令各有中医团体,明定课程,兴办公立学校,冶中西医于一炉。夷观日本医学家,根据中医药以发明者不可胜计,此固独立国应有创作之精,数千万利源,不致外滋,数千年国粹,不致沦亡,中医界幸甚,中国前途幸甚!
傅稚云先生为振兴中医事业尽心竭力,为捍卫中医教育呕心沥血,诚为近现代中医教育先驱者。临终遗言将珍藏医籍捐赠吴兴中医师公会,《医方类聚》巨著亦在其中。傅稚云先生嘉惠后学,厥功匪浅。弟子甚多,宋鞠舫等均为其高足。
朱子文
名学彬,字子文,朱熹后裔。生于年,卒于年,享年70岁,湖州人。10岁丧母,16岁从余杭葛载初习医,苦学5年,尽得乃师治虚劳杂症之薪传。21岁,离师回湖应诊。
诊治疾病,深思明辨,审证果断,处方用药,既灵活组合,又遵经方君臣佐使之法,方中恒多用甘草。某钱庄经理,病暑匝月,热势已退,惟神烦少寐,体惫胃呆,病家以为病后遗波,不难调治,一日邀诊,诊得六脉促疾,急拟炙甘草汤方,并嘱此症“格阳”在即,药石恐不能奏功,须准备后事,病家聆悉,不以为然,当即另邀医诊治,药未入咽,烦躁自汗,至黎明竟逝,继后名噪湖城。子文擅治虚劳,内、妇、时病亦有研究,虽享有声誉,更是业精于勤,遇有不治之症,必反躬自问,检点过失,常说:“为人治病,不能自文其过。”并说:“医学深渊,须集思广益,才能精进。”为使国医之发扬,学术之提高,为公众谋福利,无不尽力以赴。
年,与二三同道,创议发起湖州医药学术团体,是为吴兴医学会之发端,并历任理监事、主席。年兼任国医检定委员会试验委员之职。处事接物,温良恭俭让。并致力于后继有人,培育后代,先后传授学生数十人,遍及沪、湖等地。原有保存医案,惜多遭散失。
朱仰庭
字祖蕃,生于年,卒于年,世居吴兴之戴山。父鹅泉,精眼科,仰庭最幼,独传父业。后又从同乡王梦兰、程幼泉两先生请益。王梦兰善治感症,而幼泉复精女科,故仰庭于两者兼擅,善治胎前产后诸病。每治崩漏之证,采用血脱益气法,妙手回春。曾治沈姓妇,产后胎已下,而仍阵胀不休,仰庭诊后曰:“此气虚也。”用补中益气,果一剂而愈。时医于胎前产后之病,无不守胎前宜凉、产后宜温成法,而仰庭独以八纲参四诊融会贯通,或温或凉,覆杯而愈。
仰庭世无恒产,而对于诊费不计锱铢,济贫扶困。岁值荐饥,里中有办施粥者,先生适应诊归来,囊中有墨洋一枚,即慷慨与之,家中子女待哺嗷嗷,反质衣以籴也。尤可贵者,母逾八秩,病偏枯三载,先生亲奉汤药三年如一日。性刚直,独嗜酒,老年喜莳花,尤爱菊,有渊明之遗风。两个儿子,长子古亭、次子访廷均传其业。
朱古亭
朱古亭年出生于湖州戴山的一个世医家庭,先父朱仰庭先生早年从同邑王梦兰,德清程幼泉先哲请益。朱古亭幼承庭训,10岁之后开始读《幼学琼林》、《孟子》、《古文观止》等,后诵读《神农本草》、《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诸书。17岁开始随父侍诊抄方。及长,悬壶于长兴。由于朱古亭诊费不分贫富,出诊不分昼夜,深得长兴一带群众的信赖,求诊者日众。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亭作为长兴的名中医,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年,朱老响应党的号召,放弃个人开业的收益,毅然组织起长兴洪桥中医联合诊所,并担任所长之职。朱老既是浙江中医学院的教授、主任医师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是一位医翰并茂的学者型医生。
宋鞠舫
宋鞠舫,名汝桢,以字行,生于年,卒于年,享年88岁,湖州人。熟史通经,曾毕业于湖州师范学校,后从傅稚云习医,居三年而艺成。师生均好诗文及书画,富藏书。宋鞠舫热心中医教育事业,曾设馆培养初学中医者,历20多年,入门弟子60多人。参加保护中医的请愿团,并主办吴兴医师公会,主编《吴兴医药》,开设施诊所等。宋氏精考据,善著述,撰有《伤寒卒病论简注》、《伤寒金匮汇纂注疏》、《内经新校义》、《简明中医诊断学》、《赋梅花馆医案》、《吴兴医家传略》、《湖州十家医案》等。新中国成立后被聘到浙江省中医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
张禹九
张禹九(—),字国襄,浙江湖州人。父张卧山,清代进士。张禹九师承吴兴西阳喉科查仲梅,谦逊好学,系湖州“西阳喉科”名医。治疗喉科疾病独具匠心,遣方用药自成特色,留有遗稿《喉科经验集》等数十篇。张不仅精喉科,亦擅治内、妇科,拯治危症颇多,誉遍浙、苏、皖一带。曾任《吴兴医药》、《国医旬刊》总编辑、吴兴县参议员、吴兴县中医师公会理事长等职。并创建中医公会图书馆“景行轩”,广收中医典籍文献。年为吴兴中医界4人代表之一,三次赴京、沪参加抗议国民党废止中医提案。兼工书画,以山水花鸟见长。
叶桔泉
叶桔泉(—),杰出的中医药学大师。生于浙江吴兴双林镇,小名坤荣。叶桔泉自幼勤奋好学,无钱购买纸张,就用毛笔蘸清水,在方砖上写字。放羊时也不忘读书,在农田车水时,由于专心背书,曾屡次失足落水。年经塾师张天源介绍,拜三代名医张克明为师学中医,学到了许多中医经典著作及临床经验。张克明善用仲景经方,临床经验丰富,处方药简价廉,往往投一两剂药,便使病者转危为安,乡里无不称颂。随业师四年,桔泉通过见习实习、临诊治病的实践,加之勤奋过人,医道日见其精。
年,学成回乡的桔泉,在家乡双林镇东栅独立开业行医。在独立开业的同时,他参加了上海恽铁樵函授中医学校学习,潜心研读了大量的医药著作和文献资料,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日本汉方医药中译本,如《化学实验新本草》等。为了能看懂原著,他还自学并掌握了日语。大量的阅读,开阔了眼界,在此基础上,他揣摩得失,以求创新,设计了不少独特的处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
有一次一个小媳妇因与婆婆争吵而投河自尽。救起后,嚎哭吵闹不止,突然僵仆,挺卧如死达七八小时之久,亲属都以为没救了,只好商量办理后事。适逢桔泉出诊路过,有人央他死马当活马医。他细心诊察,切脉尚未绝,立即用汤沐热熨其四肢,并取过一围观妇女手中纳鞋底的针,向患者脚底涌泉穴重重一刺,患者抽缩其脚,旋哭叫而醒。在场之人,无不惊叹。又有一次,邻村的姚庚生患病瘫痪在床,多年来虽去各地医治,花了很多钱,但总不见效。患者心情极端苦闷,曾多次企图自杀。后来找到了叶桔泉,用草头单方就把他的顽症治愈了。从此,神医的名声就传遍乡里。
年,在章太炎的热情支持下,叶桔泉应邀去苏州国医研究院任教,迁往苏州居住,除了教课,继续对外开业,住在苏州铁亭巷22号。抗战爆发后,时局动荡不安,他重回双林镇,时间约两年,仍对外行医,并招收徒弟若干人。待局势稍趋稳定,又去苏州继续开业。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叶桔泉一生著述宏富,先后出版专著26种32册,总共不少于万字,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医界的一代名医和宗师。著作主要有《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中国医药卫生常识》、《合理的民间单方一百例》等。《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共分六集,是其不朽之作。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的孙科誉之为“济世良方”。日本著名医学家、东洋医学会会长评论这部著作为“划时代的好论著”。
沈季良
沈季良,字济常,生于年,卒于年,享年75岁,原籍吴兴,后徙嘉兴。曾旅寓沪城,世业疡科,秉承家传,初以簿帖见长,避地申江后,接受泰西医学,主张汇通中西。学术上服膺张锡纯,晚年制剂中常参化学之剂,认为化学之品实肇始于中医“炼丹术”而又有所进展,如吊毒用石炭酸,治肛裂用“丙睾”穴注。用药有独到处,如治阴疽用大剂黄芪等。门弟子10多人,传其业。
杨詠仙
杨詠仙,字天喜,生于年,卒于年,享年83岁,湖州人。从李梦莲习医,师殁而悬壶。积50多年经验,深受病家敬仰。内外兼擅,尤精外科,刀法娴熟。学宗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主张外症当审内因。用温补法治疡科虚寒症尤有新见,部分经验曾介绍于《浙江中医杂志》等刊物,并付梓内刊《杨詠仙医案》。学生多人,遍及嘉、湖平原。
陆质夫
陆质夫,字亥生,生于年,卒于年,享年69岁,祖籍吴兴,后徙桐乡。世业医,以善治痘疹而名闻乡里,及质夫则已八世。质夫承家学,复从同邑沈兰庭习医,术益精。悬壶以后,医名颇盛,求诊者恒满室。医德高尚,谦逊好学,不耻下问,常与民间医共商时疫痧症的急救,采“挑痧”、“针刺”等法于临床。陆质夫治学,能博采诸家之长,不局一家之言,而尤其服膺于吴门叶天士,对《临证指南》研究有素,细加批注。质夫临诊经验丰富,遗案甚多。有《重纂临症验舌法》1卷存世。
朱承汉
朱承汉(—)字渠深,浙江湖州人,医院主任医师。其父朱子文,受业于余杭名医葛载初门下,擅长妇科,是湖州一代名医。朱承汉15岁随父学医,同时又师事名医宋鞠舫先生。年又赴杭州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深造,年春独立开业行医。年任湖州东街中医联合诊所主任;年医院,任副院长;年兼任附设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历任湖州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常委、湖州市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省分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委员、湖州市委会主任委员等职。年评为省名老中医。主持编有《中医妇科》、《湖州十家医案》等20余种著作及论文30余篇。
包句香
包句香(—),浙江吴兴人。精研歧黄,擅长外科。—年任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秘书并任第二届理事。—年中华国医学会执会理事兼秘书,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市分会理事兼秘书,上海国医分馆秘书。—年中华医学研究会理事兼秘书长,学习委员会主任委员。年中华医学研究会抗美援朝捐献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师公会防疫工作委会员委员。年被聘为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专职馆员。撰有《外科辑要》、《重纂包氏喉证家宝》等著作。
夏墨农
夏墨农(—),名和庄,浙江德清人,为德清东南湾疡医世家。其先祖夏松泉精通中医内、外科及喉科,以外科闻名于世。松泉子夏少泉,少泉子夏墨农,墨农子夏少农,世代业医。夏氏外科至夏墨农为名气最盛。墨农自幼从父习歧黄术,弱冠学成,悬壶乡里,立志以仁术济人,自题匾额为“春及堂”。“春及堂”上下各四大间,楼下为日间诊病用,盛时日竟四、五百号,门前路以车轿相接。东南湾四周河浜纵横,病人摇船而来,周围船舶停满,宛若集市。夏氏为远道病家候诊、就餐、休息方便,就诊室东向另筑楼房三间。下为灶屋,供病家自炊,上住病家自择休息。
诊厅楼上四间,供学生住宿,研读,制药用,家居则于厅后另筑一舍。医院之雏形。夏氏尝云:“医理通天,一举手,一投足,性命攸关,不可不精;病家痛楚,一皱眉,一呻吟,皆言所苦,事在必察。”临证体察幽微,细辨阴阳,用药刻求精当、叮咛唯恐不详。夏先生性善,遇有村野贫病者,非惟赐诊,且并赠药。园中置合抱大缸十余口,每年放入汤药,供患者免金自汲。诊余剪灯夜读,研经穷典。尝谓耕织之野,病者多贫,去城既远,购药每多不便,异乡远道,路途艰辛,病家尤不堪顾波,医家当深恤之,辨证用药务求精当。乃精选先贤验方,验法,闻同道有灵验者,辄以重金趋求之,悉心改制,授诸门徒,购诸病家,凡病者来诊,多要求一次确诊,辨证析理,初诊方与接诊方并出。敷完外用药后,并给先后更换之药,指定学生详细交代煎服法、换药法、饮食宜忌、调畅情志。痈疽大证,着手多效。其时乡间医疗卫生条件差,疔疮、痈疽常致毙命;肺痈、肠痈多以致死;流火、臁疮肿溃不收。
夏墨农掣香头吊以提疔拔毒,用水蛇头以起疔疮走黄,授降丹薄贴以截流火,将三石敷糊以愈臁疮。大多数病家来诊一次,归去依法顺序自治而愈,故远近以“一趟头(即一次见效)夏墨农”闻。手术是外科医生治病的重要手段。夏墨农手术有三个特点:一是早,对脓疡主张早期切开,早期愈合,使治疗及早收效。二是快,夏氏手术神速,有“飞刀夏墨农”之称,当年没有麻醉药,手中执刀,一边检查,一边辨脓,一边定准部位,一举成功,病人尚未有疼痛感觉,已见脓水流出。三是准,即手术部位准确,大小适宜,深浅得度,不伤筋脉,不碍功能。
夏先生医声大振后,慕名前来拜师的学生也不少。从18岁悬壶到逝世,约有三四百人受其教诲,其中有来自杭嘉湖地区的,也有来自江苏各地的。学生学成出师,多能以夏氏之学自主一方之脉。夏氏遗著有《时病经验》、《外科歌诀》、《本草口诀》、《夏氏医案》等,惜未付梓。
史沛棠
史沛棠(—),德清县人,15岁拜余杭名医姚耕山为师,19岁业成返乡悬壶。年,武康时疫流行,疫症似痢非痢,有身热下利、粪便黑色诸特征。时用清热导滞法医治无效。史沛棠参照《类证活人书》中有关“三阴自利外,其余皆是阳证”的论述,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贫苦人家用升麻代犀角,屡奏奇效,从此声誉鹊起,远近闻名。抗战爆发后迁居杭州开业,曾在杭州创办“六通中医疗养院”。年会同杭州名医叶熙春、张硕甫等合资开办“医院”。
年以后,先后担任杭州市中医门诊部主任、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浙江中医学院院长、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副主委、浙江省政协委员等职。年评为省著名中医师。毕生好学,应诊之暇,手不释卷,博览约取,勤于笔记。娴熟《内经》、《伤寒论》、《金匮》等医学经典,对《三因方》、《温病条辨》、《医宗必读》、金元四大学术论著,以及明清医录名著,无不深究精研。擅长内科、妇科疾病的诊治。晚年从事高血压、肾炎、糖尿病、肝炎、肿瘤等病的临床研究,对慢性病治疗更具丰富经验。撰有《内经知要浅解》、《灵素选读浅注》、《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内科诊治手册》、《妇科诊治手册》、《常用药物手册》等10余种专著及学术论文多篇。
潘申甫
潘申甫(—),德清戈亭曲溪(今钟管镇)人。中医世家出身,始于清嘉庆年间,祖父潘鼎、父潘旭皆为名医。父潘旭以中医外科闻名乡里。他继承家学,从事外科理论研究,与兄潘吉甫等切磋医艺,尤以治疗痔疮见长。清光绪间,著名学者俞樾患痔疮,经多方医治无效,到曲溪就诊治愈,题赠“术精祝括”金字匾额。之后名噪沪、杭,医声远播皖南、苏南等地,慕名前来学医者达多人。
潘申甫治疮疡,能遵循内科医理,刀法娴熟,医案委曲详尽,独具风格。后经其子潘青时、其孙潘鉴清及曲溪国医研究会整理,搜集验案余例,编成《潘申甫医案》,颇得医林好评。除诊疗外,注重教育、研究,曾与族医及学生张彦英、王彤轩、吴谱农等成立曲溪国医研究会,分析疑症难症,编有《周身名位骨度》、《内经十二官》、《六淫问答》、《七情论》、《揣摩集》、《运气要诀》、《时用妙方》、《游痹十症》等书,未刊行。
潘氏外科,继潘申甫之后,其家中著名外科医生还有潘芹波、潘春林等。
潘澜江
潘澜江(—),祖籍德清,后徙湖州。世业疡科,已历五传,执业50年,弟子多人,遍及浙、皖。对外用药有研究,经验丰富,部分治验曾整理刊登于《浙江中医杂志》。
潘春林
潘春林(—),名宝华。德清曲溪湾潘氏后裔,定居湖州。幼承家学,18岁独立应诊。他不仅继承了潘氏内外科诊疗特色,更重视医疗实践体验,善于应用病因学说,结合四诊,辨证精准,预测力强。春林积50多年经验,对疡科外用药的炮制颇有研究,精辨证,善刀圭,其学术经验曾刊载《浙江中医杂志》,并有《潘春林医案》出版。
潘氏热心中医事业发展,家传医著有《医学集成》、《疡症歌诀》、《内科汤头》、《分经药性赋》、《疗疔一夕谈》、《四言脉诀》等课徒读本。他悉心传授学徒,从业弟子数以百计,遍及江、浙、皖三省。
潘春林医德高尚,为人正直,平易近人,贫穷贵富,一视同仁,从不计酬之厚薄,对贫困者免收药费,危重病人解囊撮药予以救治,深受群众爱戴。建国后,曾任医院院长,年被定为第一批“浙江省著名老中医”。
吕梦飞
吕梦飞(—),德清新市人,是一位名闻遐迩的喉外科中医师,不仅誉满乡里,而且在上海亦颇有声望。吕梦飞少年时期,目睹农民每在抗旱、排涝中朝夕车水,劳累过度,易患痈、疽、疔、毒。对此,他非常同情,决心要为他们解除病患的痛苦,毅然立志学医。13岁那年,他告别父母,背井离乡,去吴兴袁家汇吴梅仙医师处学医,此后随师学习医理与临床实践长达十年之久。23岁那年,他学成回家,在新市悬壶开业。
吕梦飞极为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他认为治病必先求得病之根源,还须视病人之体质,注意病情变化,方可下药。他以“病情万变,医善应变”为要诀,不拘泥于书本知识,而善于灵活应用。他自己研制的治疗白喉的吹药有独到之处。他的吹药,讲究质量,对不同种类的喉症,按不同的处方修合,因而药效灵验,有药到病除之奇特功效。因而求诊者纷至沓来,门庭若市。年抗战爆发后,吕梦飞医室从德清新市迁至余杭塘栖镇开诊。
吕梦飞医德高尚,常怀怜贫济困之心,对病家不论贫贱富贵一视同仁,从不计较酬金多寡。贫病者前来求诊,不仅免收诊金,而且慷慨资助药费,甚至连昂贵的吹药也奉送,病家往往因之感激涕零。
吕梦飞医师生前有不少著述,医案良方亦颇多。可惜抗战期间,吕医师新市的住宅为汪伪军36师侵占,家藏积累多年的珍贵资料,被糟塌得片纸无存。幸其弟子尚保存验方(秘方)余张,成为宝贵的医药遗产。
沈杰夫
沈杰夫(—),名文荣,以字行,德清洛舍湾里人,大麻金子久嫡派传人之一。年轻时曾开办蒙童馆,免费教育贫家弟子。年,乡中疫病流行,无钱求医者相继死亡,乃立志学医。四年满师,回家开业。他看病不计较诊金,贫寒之家还救济药费,视病家疾苦为自家疾苦,深为乡人传颂。当时各地医生都广收徒弟,借以扩大影响。他却对前来拜师的学生履行严格的医德考察,曾对学生说。“医能救人,也能杀人。有医德便可以救人,医德堕落则杀人甚于刀枪。”毕生行医58年,医技仅传8人。
上海有一富商,胸痛不适,多方医治无效,后经菱湖章荣初介绍,到洛舍求诊。沈杰夫观看了各家脉方,都从“清泻”上立论。他经过辨证审因,见寸脉数中带虚,对照《金匮》,断为寒症,用甘草干姜汤治疗。三剂而见起色,半月告愈。富商十分感激,邀请他去上海开业。他婉言谢绝说:“医生最好在一个固定地点行医。我在乡下,周围百里之内有一个病者群。如果医术稍高一筹便往大城市跑,乡村百姓的疑难杂病叫谁诊治?”富商十分赞叹,拿出丰厚的诊金为他建造诊所两间。
沈杰夫慈祥内向、谦逊好学,以《伤寒》、《金匮》为日课,尤对各家温病学说深有研究。用药恪守时方,深得“以少胜多,以轻祛重”的要旨。著有《沈杰夫医案》,浙江省卫生厅曾采集其验方,编入《浙江名老中医经验集》。
高沚苹
高沚苹(—),字云,德清新市镇人,儿科名医。新市高氏儿科始于清乾隆年间,几代家传,临床经验丰富。用药以清灵见胜,对热性病变的治疗,更有独到之处。
幼时聪颖好学,禀承庭训,继承祖业。除家传医术之外,还吸取清代各家名医之学识。他常谓人曰:“医理深邃,学无止境,不学无术,焉能为人医”。他处方用药,每以清灵见胜,治疗小儿时令病时,推理恰当,用药常有独到之处。由于他的诊断和用药先人一筹,颇得病家之称赞与信任。行医至中年,更是声名远播,诊务应接不暇,忙得不可开交。离新市较远地区,就利用晚上时间前去应诊。故当时他自备有坐船一艘,傍晚开航,次晨返回,在全盛时期,天天如此。这艘船俨然成了他的“水上流动卧室”,可见当时行医的辛劳程度。
高氏因业务日趋繁盛,引起了歹徒们的觊觎。年秋歹徒寄来恐吓信,勒索银元五百,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于是亲友会集商议对策。大家认为歹徒欲壑难填,必然会得寸进尺,不如向当地警察所报案为妥。警察所鉴于高沚苹之声誉,不得不予以保护,歹徒未能得逞。后又虑及歹徒不肯就此罢休,今后安危难测,众亲友力劝高沚苹远离家园迁往上海,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沚苹迁去上海行医。沪地有不少嘉湖人士,有知高氏名者,相互宣传介绍,故不久业务蒸蒸日上。
高沚苹处方
高沚苹医术精邃,临诊见解独到,常挽沉疴于垂危之中,且临床医风端正,一生崇尚医德,视治病救入为己任,任劳任怨,不计个人私利。对待贫病者来求诊,除了一概免收号金诊金之外,而且还慷慨资助药费。行医六十载,活人无算,同时培养门生四十余人,遍布德清、吴兴、桐乡、余杭、海宁等地,其中不乏成为当地名医者。
傅云龙
傅云龙(—),清代外交官、学者。字楼元,一字懋元,号醒夫,别号籑喜庐主。浙江德清钟管镇人。工文学,善著述,学识渊博。历官兵部主事、郎中、直隶候补道。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试,录为外交特使,受清廷委派出使日本、美国、秘鲁、智利、巴西、加拿大、古巴、厄瓜多尔等11国。回国后任机器局会办兼海军衙门帮办、总办。傅云龙在出使其间,搜集各国地理、风貌、物产、资源等资料,编写图志,归国后呈献书稿,得到光绪帝褒奖。
傅云龙酷爱医学。光绪己丑(),傅氏于日本刻印《籑喜庐丛书》(年上海群联出版社影印为上、下册),保存了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新修本草》公元年由唐代苏敬等20余人编写,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早年,是我国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
傅云龙
此书内容丰富,一经问世,立刻广为传播,唐代来中国求法的日本僧徒将此书传至日本,对日本医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国内《新修本草》在宋代已完全失佚。年根据《籑喜庐丛书》影印本重新出版。
徐仰庐
徐仰庐,约生于年,德清人。与史沛棠同学于姚耕山之门。某年冬温病流行,仰庐治之,活人甚众,声誉日隆。卒年52岁。
柏敦夫
柏敦夫(—),字慕桥,长兴包桥乡柏家村人。柏家祖上在太平天国期间曾是清朝的一名道台官员,因战乱避难到长兴柏家村落户,后代长期在此。柏敦夫幼年聪明而且悟性高,熟读四书五经。见乡下患目疾者得不到治疗,特别是祖父柏高森患目疾失治致盲,于是承父命立志学医,受业于长兴名医姚云仙,攻读中医内外各科,后潜心专研眼科。对于外用点敷的眼药,进行研究,并收集民间秘方,经过筛选,精选原料,严格研磨提炼,然后配制成移赤、光明、翳障、赤眼等四种眼药,储于小瓶内,以便携带点敷,疗效甚著,口碑甚好。
柏敦夫以中药治疗眼病,使失明而复明者甚多,求治病人遍及宜兴、溧阳、长兴、安吉、吴兴、德清、广德、宣城、宁国等县。诊所初设于柏家村,取名为“炼石山房”(意在精炼炉甘石),后因军阀混战,迁所于县城淘沙弄,并设病床,为急诊及远道就诊病人服务。著有《眼科抄本》、《眼科汤头歌诀》,集有眼科医案数册。年,抗日军兴,长兴沦陷,诊所被毁,他不愿为敌人所用毅然举家还乡,避难柏家村,继续为乡亲治病。年病逝家中,享年55岁。
姚叔谋
姚叔谋(—),字祖谦,号绍祖,长兴长桥乡西庄村人。父姚云仙系长兴名医。姚叔谋17岁随父学习中医内科。年起在雉城镇太平桥独立开业行医,从事中医临床实践达50年之久。
姚叔谋在行医中,坚持学习中医内科临床学,在继承祖传温病等临床案例外,悉心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名著,结合临床实际,汇集整理《祖传秘囊》、《温病案例》等著述,对治疗伤寒症、妇科温病症均有独到之处,曾挽救过不少垂危病人,深受民众赞誉。
姚叔谋治病严谨,无论寒冬腊月,炎夏酷暑,总是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从不推辞。抗战期问,避居八都岕,当时日伪军骚扰,药材来源困难,当地山村有医无药,一度伤寒流行。姚叔谋即将家藏名贵药材羚羊角研磨成粉,无偿送与患者饮服,抢救垂危病人,得救者不计其数,当时传为佳话。年2月,发起筹组长兴县雉城联合诊所。年3月20日,雉城联合诊医院,当选为院管理委员会委员,主持中医业务。
姚叔谋认真带徒传艺,先后培养七八名青年医生,后多成中医骨干。年春,在为病人诊治中,姚叔谋高血压病突发,致使半身不遂,久卧病榻,但仍不忘为病人看病。姚叔谋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对书法也有较高的造诣。年1月22日病逝。
张治寰
张治寰(—),浙江长兴县人。自幼从外祖父朱小庄学习中医,对内妇儿科方脉诊疗俱有心得。业成,又赴苏、皖、浙北等地求师深造,颇多接触民间针灸医家,潜心钻研针灸医籍和各家经验。抗日战争胜利后定居杭州开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受聘于杭州针灸门诊部、杭州市中心门诊部。与杭州针灸名医金文华医院(医院前身)针灸科。年转医院,主持针灸科工作,其间曾兼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针灸教师等职,入室弟子有盛燮荪、吴庆葵、陈松泉等六人,孙大同继其业。
金文济
金文济(—),孝丰中莞大竹园(今安吉上墅乡)人。先为小学教员,后弃教习医,年参加全国中医师特种考试,名列前茅。初行医于杭州,后返孝丰城。在城,既挂牌行医,又开设“金寿康”药号。年,孝丰脑膜炎流行。中西医界为之束手,唯其精心研拟处方,用中药治疗,曾救治数百人。用中药治愈脑膜炎,时属罕见,且西药治疗恒多后遗症,金文济用中药治疗则少有此弊。抗日战争爆发后,迁回故里。其间,对贫困病家求诊,免收诊金;对尤困者,则在处方上写明,令往其自设药铺免费取药。年暴病而逝。
蔡仲芳
蔡仲芳,字槐堂,生于年,卒于年,享年64岁,安吉人。初从学于湖州,后复师事大麻金子久门人蒋伯堂,术益精,对温病及妇科尤为擅长,著有《诊案日记》1册,未梓。
长
按
关
注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湖州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