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看待事物的准确性钛媒体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丨王智远

比起提高认知水平,我们更应该去发现自己的“认知坐标”所在的位置。

打开手机,各种各样幽默的短视频,短文,你想看到的东西都在拼命的抢占“你的时间成本”,互联网给我们带来很多便捷,同时也让我们陷入“信息的洪流”中,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

身边很多人为什么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焦虑,其原因就是每天接收到太多“杂乱无章”的信息,很多人开始被自己的各种杂念和欲望控制着。

人人都觉得自己就差一个机会,都相信自己可以一夜暴富,所谓“嗜欲深者天机浅”,人的杂念和欲望越慎重,就会对垃圾快乐上瘾,就越看不到真实的世界。

面对复杂且动态的外部世界,如何形成对自我和外界的理性认识,是我们每个人所需要具备的能力。

在人人说认知升级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先看清自己,找到自己的“认知坐标”所处的位置,进而有效的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

如何判断自己的基础认知层级呢?

法国托里德定律把认知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是“一元思维”模式,其表现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几乎听不进别人的声音,和外界思维无法兼容,又叫婴儿模式,特点就是“我认为对的就是对的”。

第二个层级是“二元思维模式”,属于认为的二级阶段,这个阶段能够兼容两种不同的观念和不同的人,具备理性和共情,其生活工作中表现为“我不同意你,但是我尊重你”。

第三个阶段是“认知的多元思维模式”,这个层级的人能够兼容外界所有的思想和观点,可以圆融吸收并且有效的提炼运用,外界所有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有用的”,他们的大脑就像虚空的黑洞,“虚极净度”。

源源不断的吸收和消化外界的信息,正所谓“万法归一”,如果想要得到认知的提升,核心就是要“去我执,除大脑的边界”。

在未来,不同认知的人将处于不同的维度,构建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坐标体系,是为了更清晰的看到本质,对于每个人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01、别人的“思考坐标”

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我想多数人都没有这个概念,那么什么是坐标系呢?简单来说:一个人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

比如:我把“水杯”放在一个美学设计师手里,让他写篇文章,他肯定会阐述关于水杯美学,工艺设计的一些看法,并融入自己的理念。

比如我把它送给一个普通人,让他来写这个“水杯”,他肯定阐述的是容量,长相以及实用的角度等。

如果把这个“水杯”放到工厂中,给工厂老板看,老板肯定觉得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杯子而已,他会和你谈材料,成本等。

写到这里,于是我扪心自问自己,我看事物的角度是什么?拿到这个水杯我会想到什么?我能把它深入描述并写出几千字吗?

假设前面的案例,都是根据职业来进行分析,我是不可能从“水杯着手”,我肯定会思考上班时间为什么需要水杯,它能帮助我解决什么?等等。

假设我是一名作家,我肯定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水杯的发展史演变过程,写出来没有问题,但是我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历史,学习前人的文章。

如果我把它写了出来,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现在很多本科毕业生论文也是这样写出来的,都是站在“别人的坐标系”去发展的。

即使在原有的知识上有我们自己的东西,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看待其他的事物的时候也用同一的“坐标系”,因为我们学习,理解,看本质的能力不够深。

在生活和工作中,大多数人看待问题的时候是没有自己的坐标系的,并且还没有主见,甚至有的时候参考的依据都是说“我从网上看的”,其实你并不知道这个东西的依据是否属实。

有人可能会反驳智远的看法了,会说:没有啊,我觉得自己挺有思想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有自己的判断等等,但这的确算是有主见的一种表现,可是我们的这种主见也是模仿的。

比如说:

有的时候我们看一本书,书中有很多知识观点,如果你觉得它很有道理,便会接纳它,并且将它转化为自己的认知,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你可能还会搬出这一套理论模型,帮助你去解决问题。

此时,你肯定会说它是一本好书,作者写的太好了,相反,如果作者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没有一致的,你就会排斥这本书,因为我们不相信书中的内容,也就是我们不愿意相信书中所说的。

至于我们为什么会排斥书中的内容,就和价值观有关系了,当我们相信一些东西的时候,相反,它就会变成我们下次衡量一个事物的标准。

我见到太多的互联网从业人员,从网络上获取很多没有验证的信息,然后使用在自己的工作当中。

最后发现现实和“理论”相偏差的状态太大,其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坐标体系”,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影响了最终的判断。

再分享一个案例:

小时候我们经常听老师或者父母说“不经过别人的允许拿别人的东西就是偷窃,是可耻的行为”。

那么下一次如果你看到别人不经过你同意拿自己的东西,就定义为“小偷”,这是相信。

选择相信什么内容是由教育决定,由社会的价值体系决定的,比如媒体广泛宣传助人为乐是美德,那么我们看到助人为乐的观点自然就会支持。

若有本书中的所写的内容和社会价值观宣传的不同,我们就自然会排斥,但是现实中,很多东西我们是无法通过“道德和法律”来做判定的,所以我们就需要有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缺乏判断。

那么怎么才能提升自己的基础“思考力”呢?

有两个有效的方法:

一是多自己思考,

二是多听听别人的表达,他在怎么思考。

第一个是你遇到问题要多去想,想通,想透。

第二个方面则是多和智者交流或者多阅读高质量的书籍,观察别人的思考方式,并将它化为己有,两种方法论都需要有自己的思考,第二种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初中时,思考在数学老师嘴里可能就是一道算数题,甚至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表达方式,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也是一样,要从一个角切入,然后有逻辑的思考问题的本质,并解决它。

任何事物都是有坐标体系的,就像品牌的“定位”一样,比如你现在随意想到一档综艺节目,脑中就有它基础的样子,如果没有坐标系,它可能就很模糊,在别人眼里是摇摆不定的,就不会很清晰。

我们幻想一个人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比如你的同事,他的做事风格是什么样的,就直接折射了“它的思考坐标”,它看事物的角度站的立场不同,表达出来的想法也就不同。

0、认知坐标四象限

一个事情是有各种“维度”组成,没有经过思考的人,他的第一表现也是大脑的第一折射,我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认知坐标”去看外界,往往会忽略到最本质的东西。

我把认知坐标(一个事情)分为了“四个维度”,如下:

《对于复杂事物的评判,认知坐标图》

1.看过去

遇到复杂的事物,无法直击本质时,我们就不要贸然决定。这个时候就可以思考过去,对比此事情看有无“前人”经历过,通过看过去了解事物本身属于“表层”还是“真相”。

表象只是表面的现象,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只透露出了冰山一角,不管一件事情的表象多么丰富,迷人,其本质才是最核心的部分。

比如在风口上很火的直播带货,很多人以为主播能说会道就行,但其实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选品团队,议价能力,供应链管理,活动运营能力等。

很多本质都是和表象反着来的,多练习通过表象看过去,看到本质的人,活的相对就会更通透一些。

.看现在

“现在”应该有理由被视为人间最美丽的字眼吧,它介于过去与即将到来之间,“看现在”结合“看过去”能够让我们清晰的认知到某件事的发生属于“偶然“情况还是必然情况。

偶然性发生的事情属于“概率事件”,有的属于“机会红利”,必然性属于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会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性多数源于本质。

多数人都是出于“看现在”“看当下”的状态而忽略了过去的经历,未来的发展,然后就陷入了“焦虑”状态中,看现在的核心思考的是一件事值不值得“躬身入局”“价值利益点”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3.看未来

未来顾名思义指“发展趋势”,“发展空间”,比如有些事情的投入是没有未来的,那么就不值得自己花费很大的精力去all-in。




转载请注明:http://www.swatery.com/glcx/117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