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做生意、去边疆服役、参加科举考试或者做官,常常都要离开家乡。因为那时候通信不发达,所以出门在外的人只能通过写信来跟家里人保持联系。这种写给家人的信就叫家书。
家书里内容很多样,但是最重要的主题还是报平安。除了在信里写些平安的话,还要在信封上体现出来。古人通常会在信封上写上“平安”两个字,这样收到信的人就能马上知道在外的亲人一切安好。袁枚就说“大抵平安注函外”,意思就是“平安”这两个字通常会写在信封外面。黄庭坚也说过“平安觑款缝”,意思是收到信的人会急着在信封的落款处找“平安”这两个字。还有些诗句,比如“更于封外写平安”“仓猝视封缄,上有平安字”“灯前看封箧,题字有平安”等等,都能证明这一点。
信封上的“平安”正因为信封上写着“平安”这两个字,所以显得格外重要和珍贵。如果信封破损,里面的“平安”就不见了,收信的人会非常担心。“突然发现信封破了一半,还好露出的字是‘平安’”,袁枚觉得这句诗很好,并在他的《随园诗话》里记录了一场关于这两句诗的讨论。“有人认为‘露’字不如‘剩’字好,因为破损后‘平安’还在外面,剩下的就是‘剩’;如果是在里面露出的,就不需要正好是这个字。大家觉得这个人很机智。但我不同意。‘剩’字和‘半损’不搭调,信封只破了一半,剩下的部分还很多,不只是‘平安’两个字。”“如果说不需要恰好是这个字,那你怎么知道它不会恰好出现呢?”这场争论的关键在于,露出的平安语是在信封上还是在信件里。“有人”认为信封虽然破了一半,但“平安”两个字还在,露出的正是信封上的字;袁枚则认为可能是信封上的字,也可能是信件里的平安语。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对诗句的不同解读,还说明了信封上的“平安”二字对收信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出门在外的人用家书报平安,是为了让亲人安心,不要为他们担忧。要知道,出门在外的人没有依靠,经常疲惫不堪,有劳累也有危险,他们的处境远不止一个“难”字能形容。但如果如实告诉家里,只会让本来就已经担心的家人更加焦虑;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家书就得假装一切安好。
家书中的“平安”谎言家书里老说“平安”,这在古诗里可多了。“为怕高堂添白发,家书犹是说平安。”就像俗话说的,“儿行千里母担忧”。游子给父母报平安,尽量让父母少担心,这里面藏着浓浓的孝心。“家书不敢从头说,犹道平安似昔时”“不若牢骚尽删去,但言远道总平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游子心里有千言万语,但在家信里说的话却很有讲究,说什么,不说什么,都要看家人的感受,有点像“冰山原则”,就是说些能说的,藏起不能说的。“每因疾病愁家远,强说平安下笔难”“勉强报平安,欲书还迟迟”,因为家书写的和实际情况常常不一样,游子在说实话和不让家人担心之间左右为难,所以强说平安的信写起来不容易。还要注意,游子寄出的平安家书可能是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而家里人收到的平安信也不一定完全真实。“恐伤羁客思,重叠写平安”,游子收到的那些“平安”信,其实都是这样“编造”出来的。
所以你看,古代家书里的“平安”,很大程度上是游子和家里人一起制造的善意谎言。
家书中的“平安”背后因为“平安”这个词有时候像是带着善意的谎言,家人和在外漂泊的游子收到家书时,心里会有什么感觉呢?就像诗里说的:“虽有平安字,未开犹胆寒。”家人收到游子寄来的平安信件,自然是高兴的,但高兴的同时也会有些担忧。这种担忧是因为家人早就意识到“平安”这个词可能并不是真的——“料来狼狈原应尔,便说平安那当真。”
而游子自己也明白这一点。看到家书中那些平安的话语,并不会感到特别开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话里可能有安慰的成分,并不一定反映了家里真实的情况。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庭和亲情,所以在古代的家书中,“平安”成了一个常见的主题。虽然人们常说“凭君传语报平安”,但家书中所谓的“平安”背后其实有很多未说出口的意思。我们不能只看字面意思来理解这些话。这也算是了解一个人或时代背景的一部分吧。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月读》杂志上(作者朱美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