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01萨提亚u0002冰山u0

这是一个比冰山模型更大的模型。

年,弗洛伊德提出了冰山理论。他认为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露出的仅仅是一小部分是有意识的层面,而剩下的大部分是处于潜意识和潜意识的层面,是别人无法察觉甚至自己都难以感知的层面。他提醒我们要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分析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后来,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也借助冰山做了一个隐喻,他指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能看到的行为只是自我中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大的一部分内在世界却不为所见,恰如冰山,他们包括行为的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我。这是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的理论,被称为萨提亚冰山。

年,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也提出了一个个体素质冰山模型,他将人的个体素质分为冰山以上部分和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知识、技能,是外在的,是容易被发现的部分,而冰山以下部分则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内在的,是难以测量的部分。而这部分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表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些冰山模型对内适用于自我了解、自我改变和自我成长,对外可以了解你的朋友,洞察你的客户,评估公司的人才,是了不起的自我认知模型和认资管理模型。而冰山模型的作用其实远不至此,因为延展开来,它其实是一个可以把很多事物切分成表层、浅层、深层的认知框架。

DKW层次结构就是一种冰山模型。数据和信息是表层,知识是浅层,智慧是深层。我们总是需要通过有限的数据和信息来摸清更普遍的规律。产品至于市场,也是一种冰山模型,产品销售表现是表层,背后看不见的营销手段是浅层产品定位,家排文化、企业理念甚至经济规律则是决定上面两层的深层人的沟通表达也是一种冰山模型,字面意思是表层,背后意思是浅层。说这话的真实目的是深层。看山是山是表层,看山不是山是浅层,看山还是山是深层。

人和人之间的认知深度、处事态度、成熟程度、成长速度各有不同。如果从冰山模型这个维度来看,这些差别大体来自于彼此对冰山之下的探索。如果弄不明白表层以下的东西,相同的表层甚至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花萼相会楼的歌舞升平,有人看只是颂扬盛世的华美乐章,有人看则是大厦将倾的最后狂欢。说回来,像这种可以泛化到各个领域的冰山模型思维,我称之为大冰山模型。大冰山模型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看得到且值得研究的复杂事物,而跟着这个思路走,你会发现对思维的极致追究都有可能把原来具有精确指导意义的工具变成一种可以指导一切的智慧,但同时他又变得特别虚无。

对于这种追求,到了某种智慧,又无法让这种智慧给自己更多启发,从而有一种这智慧没用的感觉,就很有智慧虚无主义的味道了。换句话说,对大冰山模型思维的追究,会发现它其实只是对表与里的划分,对表现和规律、现象和本质、结果和原因之间的划分,是一种很普通的认知观。而我们能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不要轻易相信眼前能看得见的部分,而要深想一步,再深想一步,尤其在关键问题上,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智慧真金贵,有时候又觉得这就是一句伟大的废话。

而是否陷入那种智慧虚无主义,全凭自身的成长阶段和我们现在的处境,对于大冰山模型思维,你怎么看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watery.com/jxgl/12284.html